土壤带盐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uagu66666 为寂静的土壤代言

博文

土壤普查的必备书——《野外土壤描述与采样手册》

已有 4624 次阅读 2022-10-30 11:4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土壤普查的必备书——《野外土壤描述与采样手册》

杨顺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中医看病常常要望闻问切,西医看病则往往要验血验尿。如此,方可了然病情,对症下药。因而,描述病情和采样化验是一名合格医生的基本功。

土壤调查也是如此!

土壤描述和样品采集是土壤科学研究和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经过土壤科学工作者长期辛勤的工作,国际上在这方面已经有较多的成果,对于保证土壤信息采集的规范性、科学性、全面性和实用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至今仍然少有这类重要的工具书。

91e9b80473e628b078135c72ce29d11.jpg

手头的这本《野外土壤描述与采样手册》(科学出版社,2022)由国家科技基础性调查专项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2008FY110600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中西部卷)编制(2014FY110200资助。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从项目立项到图书发布,已近15个春秋,这是编者长期坚守土壤调查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理论的里程碑之作!

本书的主编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张甘霖研究员和李德成研究员,编委包括国内多位长期从事土壤调查与科学研究的知名学者,顾问则是主持创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龚子同研究员以及已故的杜国华研究员,可以说是国内长期从事土壤调查的知名学者的集体智慧结晶!


手册中有什么?

本书80多页,共分五个部分。对野外土壤调查与采样的各个环节,给出了清晰而明确的规范。全书目录如下:

第一部分 野外装备清单

第二部分 剖面位置描述

第三部分 成土条件描述

第四部分 形态特征描述

第五部分 采样与分析方法

书后还附有三个附录:

附录土壤剖面描述记载表

附录主要发生层的符号表达

附录野外单个土体描述格式

bb2a0126cd09f01c680923d44547da0.jpg

WeChat Image_20221030114526.jpg

本书的特点是具有简易性。它并非像教科书那样系统详实地交代土壤调查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脉络,也不像专著那样艰深晦涩,而是从一线土壤调查工作者的角度,传授土壤外业调查的经验之

本书的另一特点是实操性强。编者融合自己数十年的土壤调查经验,庖丁解牛般地解构了土壤调查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很多描述内容还给出了高清的图片样例。比如,第四部分给出了大量的、基于实际调查获取的第一手土壤形态的照片。又比如,第五部分一步一步地给出了各类土壤样品采集的方法和步骤。


为什么要读这本手册?

首先,这是一本工具书。它主要服务的是土壤调查工作者。拿着这样一本书,读者可以按图索骥般地开展土壤调查工作。这就好比一名第一次进厨房的生手,拿着一本详尽的烹饪指南,照猫画虎,练习多次,也可以很快做出几道像样的菜。我相信,读者照着这本书做,再多挖几个坑,就能快速掌握土壤调查的基本技能。

其次,这是一本土壤调查实习指导书。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已经有很多面向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土壤学教材,这些教材往往偏重理论,而轻于实践。然而,土壤调查与采样又具有很高的实践要求。很多一线教学工作者常常苦于没有一本富于实操性的实习指导书,因而在面临土壤调查实习时无章可循,束手无策。我相信,这样的一本手册,必能让老师们找到指导学生进行土壤调查实习的法门。

再次,这样一本书,可以用于开展土壤分类、制图与评价工作。土壤分类需要土壤调查获取的土壤性状信息,土壤制图需要土壤调查得来的土壤类型和属性信息,土壤评价也依赖于此。本书的附录给出野外单个土体描述的格式,其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土壤性状信息,还将这些性状与农业利用进行了关联。这些信息对于土壤调查成果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511192c52c29d01f5321675012c50a8.jpg

27e810164b4d2334c5eaa758725966b.jpg

最后,读这样一本书,有助于我们养成细致观察周围的环境,理解脚下土壤的良好科学习惯。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能够增进我们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这本书非常详实地告诉读者,土壤不仅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还有大小不一的颗粒,它们可能充斥着大量的孔隙,也分布着无处不在的裂隙。有的土壤中可能含有大量的斑纹、胶膜和矿质瘤状结核,还有的土壤中夹杂着大量的人工制品。认识这些土壤特征是对土壤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也是对土壤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

79d0eeebd5bed20b85a1295a0d60517.jpg

46457129611998afe4cc8202bad742e.jpg

观察环境、理解土壤是非常重要的。土壤是自然的一部分,也是与人类最密不可分的自然资源。太多的人平常穿梭在繁忙的都市,栖身于钢筋水泥森林,早已模糊了自然本来的面目。蟋蟀在土壤中欢鸣,大树在深扎着根,小草在结着种子。看过这本书的人肯定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够有机会像作家林语堂那样,切身体会和草木为友,和泥土相亲的无上乐趣!

444444444.jpg

d17b6c03e016d5ce6eb5f3a7ef12863.jpg

毕竟,只有懂得土壤,才会珍惜土壤!而人类只有珍惜土壤,土壤才会报恩于人类!

一次近在眼前的实践机会

让我们再次回到开头的医生看病。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医生总是在看过了无数个病人之后,才能总结出一套相对靠谱的诊病经验。类似地,土壤调查工作者也只有在亲身挖掘过、采集过若干个土壤样品之后,才能掌握土壤发展演化的规律,理解土壤性状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这其中的关键,还在于——实践!

由于这本手册是一本工具书,一本指导土壤调查实践的书。因此,我不认为一般的读者看了这本书后能够立竿见影地掌握土壤调查的所有技能。因为,土壤调查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在学中做、在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前,就有这样一次绝佳的实践机会!

clip_image002.jpg

2022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正式启动,到2025年实现对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等土壤的全面体检。这是一次事关国情国力的大调查,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场普查也定能对发展土壤科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为土壤学科技工作者提供大量宝贵的实践机会。

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众多的、参与土壤普查的同行的必备书,助力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25565-1361528.html

上一篇:来到东北考察,我们发现了几个黑土退化的原因
下一篇:查清五色国土,守护大国粮仓
收藏 IP: 159.226.10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