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jsyj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zjsyj

博文

预制装配式道路基层结构探索(4)——银锭扣

已有 3489 次阅读 2014-5-30 11:13 |个人分类:探索与实践|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卯榫, 古代桥梁

 琉璃河银锭扣初考2012-5-30

   因设计工作中偶然见到《银锭扣》名词,感觉新奇,上网查看介绍、找地图稍作准备后便于2012530日前往北京进行实地考察。 

   乘坐动车来到北京,为考察的出行方便选在公交车比较集中的地段天桥找一旅馆住下。

翠日,起早赶路。

   昨夜一场春雨将天空清洗的十分干净,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真是个好天气,我心里也预感到是个好兆头,不由得一阵喜悦上心头。根据出发前的路径规划,顺利乘上917路公交车,查看公交站点指示牌,还好,只需5站地便可到达。上了车才知道,北京快客车的一站地,10分钟都不见得有一站,可不是规范里定的500~700米间隔,5站地啊,远着呢。虽然嘴上说既来之则安之吧,可是心里却早生出一双翅膀来,向前迎风飞去,真想一步就赶到目的地——琉璃河大桥。

  一小时后到达琉璃河镇。下车往前走200米,有一路口,顺路右转,但见前方路面略有起伏,那是一座现代版的桥梁,桥面并不很宽,上有车辆鱼贯通过。正犹豫是否要过桥,不经意间向四周扫过一眼,顿时被那景象所震惊,在那现代桥梁的右侧下方,隐约可见一座石桥,石栏杆、石桥面,啊,这不就是琉璃河桥吗!心急促的欢跳,快跑。

  渐渐的进了,远远望去桥头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重点文物,人人爱护》,就是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桥两侧的石质护栏,在桥头处护栏呈八字两边分开,汉白玉栏板上有游云浮雕,栏杆顶端是石质的莲花台。桥面上铺砌有巨大的石材,由于年代久远,桥面已是凹凸不平。俯身望去,明显可见两道深深的车辙,静静的述说着千年沧桑。从侧面观看,桥有九孔,石拱桥结构,迎水一侧,设有三角形的桥墩。正欣赏着,一个声音说道:看看栏杆外侧,还有字呢。我循声望去,原来是一路人,白发老者、鹤发童颜、瘦高身材,慈眉善目,短袖白上衣,手中拿着一本书。再次示意我过去查看,提醒我说在哪里有石匠三千刻字。我被这志愿者的主动与热情所感染,立刻顺着他指引的方向仔细观察,在这,果然在桥西侧栏杆外立柱上见到二指宽一捺长被打磨的很特别的平面,上面果然依稀还可以识别“石匠三千”的字样。我来到桥头拿出照相机拍摄石桥结构,老者说距离太近很难看清楚石桥的全部,要走到远处去往回看。是的,在这么近的位置拍照,那是灯下黑。看来老者非等闲之辈,我向老者请教在哪里拍照更好,他含笑不语,随手翻开手中的书,一幅石桥全景图呈现在眼前,啊。琉璃河桥,我几乎是脱口而出,那句广告词是怎么说的啦,见一次,就知道是我想要的。老者自我介绍说他就住在水泥厂宿舍,离休前在政府工作。退下来以后一直从事文史、文化、文艺等工作,现在要把收集整理的资料出版,正要去商谈出版印刷事宜。手中的书是样稿。天哪,这不就是给我准备的资料吗。啥叫千载难逢的机遇,真是无巧不成书啊,我偶然想到要来北京看琉璃河银锭扣,临时决定的时间,匆忙出发千里奔波赶到这里,就在这个时点上,居然能在桥头与这样一位对琉璃河桥有感情的学者巧遇,缘分呐。心中暗喜,天助我也!这位老者就是上天派来的使者。久逢知己千言少,我们两人交流感想、互通姓名地址交换名片,我无比感激鸣谢,时值中午才恋恋不舍的分离。

捧着书按上面的指引来到桥的北头,在浓密的树影中见有几座石碑,走近观看,碑面因风蚀雨刷碑文字迹并不很清晰,碑底座也有些许残破。现在许多古代留下的建筑,都是后人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重新修建的,甚至重修要也树碑立传,不仔细分辨很难识别。我托了一下眼镜架,凑近细辨碑文,

蓝天上的阳光从石碑一侧斜射过来,有些晃眼。我转动身躯寻找恰当的视角,正巧,一个人挡住强烈的光源,使我刚好能看清字迹。真有眼力见,我感激的看他一眼。是个壮年汉子,推着自行车,也穿白衬衣,双目炯炯有神,正微笑着望着我。哦,该不会又是一个使者来到我的身旁吧,我心里喜滋滋的,果不其然,还没等我张口问,使者便亟不可待自我讲解起来,这是琉璃河桥建设的承包商用建设桥梁剩余的银子树立的石碑,我很纳闷,“承包商?”这是个多么现代化的名词,莫非这琉璃河大桥是个赝品!使者似乎看懂了我心中的疑问,把自行车停在路边,又回来接着介绍说,这个承包商是河南人固安县大兴庄,老王家,是个大财主,现在他的家人大都出国了。距今700余年的元朝,一郡管三府、一府管三县,一县辖三乡。这里是良乡县,因地势低洼,自古有种植莲藕习俗,故成良乡一景,那会连年大水,冲毁了农田,道路、房屋,饥鸿遍野,瘟疫盛行,民不聊生。由于交通极为不便,赈灾粮草不能顺利到达各县,有大臣禀报至皇上,恳请在此处修建桥梁,皇帝爷准奏,特别拨出专用银两用于修桥。这位王姓财主据说家族是工匠出身,有建造石桥的经历,亲属在官府做事,便接了这一单活。。

这琉璃河上下游十数里内有三条河道,因此便修建三座桥,都是石拱桥,用十年时间才完成,因规模浩大,仅石匠便有三千之众,冬季用骆驼驮来石料,石头之间用石灰和糯米浆灌封,天安门都是这样干的。银锭扣使模子用铸铁铸的。石桥建好后为让皇恩传百世,便在河两岸建设海棠庵和白水寺,这一庵一寺保佑琉璃河桥,琉璃河中学那里建有恩惠寺,现在这海棠庵和白水寺已是人去庙空,建筑也因年久失修自然消失了。

  哦,我仔细的品读模糊的碑文,似乎想在这字里行间看到当年建设者清晰的影子。

  那银锭扣又是如何装进石头里的呢?你是要研究银锭扣吧,使者十分确定的说,那是石匠最容易干的活,就连现在最笨的石匠也能干,先按银锭扣的样子在石头上凿孔,弄得差不离了,就把银锭扣往石材里捶打,如有细微之处不十分贴合,再用铁楔子嵌入挤紧。你看这不是吗!我俯身仔细观察,果然见到有些银锭扣周边确实有铁楔子。 我有些怀疑眼前的使者难道就是琉璃河桥的建设者,不然怎能如此这般熟悉石桥的建设细节。我试探着略带调侃的问:难道你家祖上是琉璃河桥的石匠?

他满脸自信甚至有些得意的表情,哪呀,有谁家能一直住在这里呀,7百年前的事了,还不都是一辈一辈人口口相传的。你看到这个蓝色牌子后面那片莲藕唐吗,三里外有个村庄,当年就是石汤场,我家就是这个村的。

  我抬头望去,在桥西果然有一大片荷塘,在荷叶的尽头,模糊可见成排的民房,眼前似乎也映现出当年建桥时的宏伟场景,那可是个大场面,河边石匠们或父子联手,或兄弟上阵,整天叮叮当当的凿石头,用马拉人抬搬运石料,村子里石匠的家属们烧石灰、煮米汤、端的是热闹非凡。身后一阵车轮响声,不知何时,白衣使者已经悄然离去,留下我沿着石桥低头踱步冥想。

正午十分烈日当头,我站在桥上凭栏远眺,当年虽然没有水泥钢筋,但木材资源还是丰富的。这皇帝没有建木桥、没有建临时的过水石桥,而是建最费时费事费银子的石拱桥,难道是资金比现在雄厚,问题不如现在突出,抑或是没有其他事能让皇上操心,在距离北京城如此远的地方建桥,不可能是为了陪皇妃们游玩,那他怎么想的呢,思来想去,其结论必定是江山社稷的百年根基、千年伟业。

这等工程之巨大,时间之长久,也绝非是民间能够承担的,必定是国家计划内的项目。十年工期,数千民工,换来琉璃河桥7百年的寿命,如果正常维护,估计使用千年也不足为奇。而我们现在是一个月的设计、一个年的施工,一个世纪的寿命(还未经证实)。难道皇帝就不要政绩么,哎。孰优孰劣、孰是孰非还是留给后人评说吧。

  在首都图书馆查阅文史档案:燕古长桥,琉璃河大石桥,建于嘉庆299月(公元1546年)汉白玉桥长6.5 丈 、宽 3.5丈、高1.35丈、跨水沟八道。

  文天祥雪后作诗:小桥踏雪度琉璃,更有轻霜滑马蹄,游子衣裳和冷铁,残星荒店乱鸣鸡。

  有诗曰:人往风流在,亲情酷爱花,荒村留胜迹,秋水湛清华,折绿与垂柳,残红落片霞,梁园名最古,此泽可同夸。

注:梁斗南,良乡人,登元进士第一,官至河南运度。在琉璃河种植莲藕。

最早史料:

(康熙) 良乡县志 八卷。清光绪十二年(1637年)修,抄本二册。李庆祖修,张璟撰。主要记叙土地、建置、赋役、官师、人物、纪幽、物产、武备。

(康熙) 良乡县志。清光绪四十年修,(1701年)同年刻四册, 杨奇,修见圣等修。 此书为康熙十二年志书的续补本,叙事续补到康熙康熙三十五年,其第八卷,“艺文志”辑录良乡碑记、传、志等资料。

(康熙) 良乡县志。清光绪七年始修,光绪十五年刻本,(公元1889年)共六册。陈嵋、范履福等修,黄儒荃等撰。此书为康熙良乡县志的续补本,内容交祥,赋役方面记述较丰。知县以下官员薪金银两也一一开列。

(国民)良乡县志。国民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四册。周志中修,吕植等撰。此书内容比较详细。 分土地、建置、赋役、官师、人物、纪幽、物产、文艺诸志、对研究良乡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具体考察内容及数据:

一、银锭扣:古代建筑中用于紧箍相邻石料的专用件。材料用铸铁制造,呈双梯形小边对接样式。

1、北京琉璃河桥样式。用于桥面栏杆基座处。 

总长22 cm; 梯形长边宽12 cm; 梯形窄边宽7 cm; 厚5cm

2、山海关九门口桥样式。用于桥下河面位置,防止洪水冲刷。

总长:19 cm; 梯形长边宽:11 cm; 梯形窄边宽:厚5 cm; 

3、石材硬度等物理指标:

4、银锭扣成分及物理指标:

5、银锭扣与石材的连接方式:桥上栏杆基座处采用石料的短边及一侧长边设扣;九门口流水面,石料长宽比在12~13之间,长边与水流方向平行,每排之间错口排列,采用在单排石料中,短边与长边间隔设扣的方式,重要位置采用单块石料三边设扣的方式。

 


任何技术都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要有传承和发展,有自己的走向与脉络。

 现如今琉璃河桥已经得到妥善保护,北京房山区蓬勃发展一派繁荣景象。

有本文作者和文天祥诗:双桥逢春过琉璃,更有荷香洒桥西,游客如织迎笑脸,蓝天云疏车流熙。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421370-798924.html

上一篇:预制装配式道路基层结构探索(1)——序
下一篇:预制装配式道路基层结构探索(5)——模型1
收藏 IP: 124.235.152.*| 热度|

1 dchl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3 00: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