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走进法国努里格生态考察站
近一个小时的飞行后,直升飞机安全着陆在努里格生态考察站。站里工作的科学家热情地在机坪迎接我们。张树义与过去一起工作过的外国朋友久别重逢,谈笑风生(照片17)。
在停机坪旁边的考察站“建筑”让我惊讶了:在树林里的一块不大的空地中,在原始泥土上,搭起了几座没有围栏的“窝棚”,每个窝棚内有四个吊床,简直与我们在野外考察搭建的帐篷差别不大啊(照片18、19)。
这就是努里格生态考察站吗?我去过南极、北极的各种科学考察站,也曾经参与建立科学考察站,但还没有见过这样简陋的考察站。
正在这时,从露天的“浴室”中走出一位赤足的女士,头裹浴巾,面带微笑与我们打招呼,更显示了考察站的自然性(照片20)。我想,这是否就是张树义《野性亚马逊》中“野”的一部分啊!
照片17.张树义教授与一位过去一起工作过的外国朋友久别重逢,谈笑风生
照片18.努里格生态站如此简陋的宿舍令我吃惊
照片19.我曾经在这四人合住的大棚住宿5个晚上,四面透风,与大自然充分接触
照片20.刚出浴的生态站女科学家赤足从我们旁边走过
CharlesDominique 教授印象
Charles Dominique 教授,努里格生态站创始人之一,前生态站站长(照片21)。此次接受张树义的邀请,专程前来,一是与其学生见面,二是安排我们的考察活动。
过去,对于这位法国教授,一方面曾经听张树义提到过他在研究灵长类动物方面的成就,另一方面,《中国科学探险》杂志在2008年第3期通过法国方面得到的资料报道了Charles Dominique 教授在蝙蝠方面的研究成就,因而,很想会面这位教授。
照片21.中央电视台采访Charles Dominique 教授(中)
我和这位教授见面,已是我们到达后一个多小时了。他因帮助我们采购食品而乘坐另外一架直升飞机晚到。
朴实、诚恳的教授,一开始就给我介绍生态站的建站宗旨:尽可能地保持考察站地区的原生态。经过他介绍,我明白了,这个考察站的“建筑”如此简陋,是为了到达尽量保持该地区的原生态。
寻访“努里格人”的遗迹
7月4日,Charles Dominique 教授带领我们进入热带雨林,攀登当地的最高峰-裸山,体味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顺路访问当年印地安人居住过的洞穴以及在一条小溪里寻访当年印地安人在大石上磨刀留下的痕迹。
我们一行8人,跟随CharlesDominique 教授,在浓密的热带雨林中缓缓前进。在当年印地安人居住过的洞穴旁(照片22),教授停了下来,介绍说,在建站初期,他曾经在这个洞穴里见到过印地安人用过的泥瓦罐。
我们仔细观看,幽深的洞穴,潮湿的空气,可以想象当时印第安人居住条件的简单而自然。
半个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一条小溪边,准备淌水过河。CharlesDominique教授和张树义先下了水,仔细地在一块大石头上寻找痕迹。张树义索性跪在大石头上(照片23),详细地逐个把当年印地安人磨刀的痕迹展现在我们眼前:有深刻的刀痕,有平磨的痕迹……充分展示了当年的印地安人运用自然条件生存的智慧。
照片22.Charles Dominique 教授介绍当年印地安人曾经居住过的洞穴
照片23.张树义教授介绍努里格人当时在石头上磨刀的痕迹
认识热带雨林的生物多样性
Charles Dominique 教授兴致勃勃地对我们说:“今天,我们攀登裸山,是观测研究亚马孙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一条路径,从中可以观测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随高度分布的变化。在海拔低处,是乔木与灌木并生,以乔木为主;在海拔高处,是灌木与乔木并生,以灌木为主。Charles Dominique 教授非常了解这片雨林,他经常示意我们不要发出声音,以免惊动雨林的主人们。
在张树义的《野性亚马逊》一书中,作者以美丽的图片展示了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多样性。从中可以看出,热带雨林中的多种生物,尤其是那可爱的“吼猴”、卷尾猴,多种的美丽鸟类,令人神奇而可怕的多种蛇类,以及针阔叶林混合、乔木灌木混生、多种植物混生等。
似乎让人感觉到,只要一进入热带雨林,各种野生动物便可迎面而来,比比皆是。其实不然。正是因为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多样性,多种生物要和谐共存,就不存在任何的优势品种。另外,由于保持完好的热带雨林,它受人类影响较小,雨林中的多种生物和人类保持着相当的距离。这就意味着,雨林中的多种动物对于人类还仍然存有畏惧。一旦发现有人类活动,就会很快逃离。因此,在我们短短的几天中,尽管有张树义及其老师的帮助,曾经于夜晚和凌晨在他们带领下进入雨林,但除了凌晨“吼猴”的低沉、浑厚的雄狮般的吼声着实令人肃然起敬外,几乎没有看到过张树义书中的动物。
由此,我对热带雨林中的生物多样性有了一点感性认识:原生态的热带雨林没有优势品种,要想观测研究它的生物多样性,必须长期地、单独地(或两人)在不打扰雨林主人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完成。
我们行走在低海拔处,一颗高大的榕树展现在我们眼前,它是乔木的代表。它的树根特别繁茂,一条主根拐了两个90度的角,向外伸展20余米,在有限的空间内,用24毫米的广角还不能全部摄入镜头(照片24)。榕树的下部扁平而宽阔,有的呈现暗红色,非常气派(照片25)。
照片24.高大的榕树是乔木的代表,繁茂的榕树根向外伸展20余米,张波留影于此。
照片25.榕树的下部,扁平而宽阔,色呈现暗红色,非常气派
在乔木为主的雨林中,我仔细观察,发现在任何一片地方都很难看见存在“优生树种”,就是说,多种树种混杂而生存,有乔木,也有灌木,还有草丛(照片26)。“这也许就是亚马孙原始林生物的多样性吧!”我想。
照片26.在站里的热带雨林中,草丛与多种树种混杂而生,很难发现优生树种
在乔木与灌木混交的雨林中行走,要特别小心足下。森林里,地下水非常丰富,只要有人走过,地面就变得泥泞了,一不小心,容易滑倒。准备一根合适的拐杖非常有用(照片27)。
照片27.作者拄着拐杖在密林中缓慢行走(沈爱民摄)
在乔木与灌木混交的雨林中行走,要特别小心蚂蚁窝。在地上经常可以看到蚂蚁窝(照片28),有时在树上也可以见到蚂蚁包。一不小心就会捅了蚂蚁窝,被蚂蚁围攻,那被咬后的滋味让你体会三两天是没有问题的。谁让你侵犯了人家的领地了呢!
照片28.热带雨林中的蚂蚁窝
有时,还会发现小巧玲珑的蜂鸟窝,编织得巧妙极了,一枚洁白的鸟蛋安静地躺在鸟窝里(照片29),蜂鸟却没有呆在家,出去觅食了(照片30)。
照片29.蜂鸟的鸟窝小巧玲珑,一枚洁白的鸟蛋安全地躺在窝里
照片30.蜂鸟却不呆在鸟窝里,出外觅食了
在乔木为主的低海拔地区,原始林木有时横七竖八倒伏林中,我们不得不哈腰穿越(照片31)。每当队友穿越时,大家都报以热情的笑声。
照片31.队友王石背着大登山包哈腰穿越倒伏林木
快到裸山顶时,这里已经是以灌木为主的自然环境了(照片32)。大家穿行其间,放眼观看,这里的树种比较单一,生物多样性显然不同于以乔木为主的自然环境了。
照片32.接近裸山顶,以灌木为主的自然带,其生物多样性远不如乔木为主的自然带
科学研究的好地方
这里的森林保持原始状态,是生物多样性分布最好的地区之一,也是生物品种聚居的地方。观察研究多种生物在热带雨林中的生命过程,这是最好的研究场所。
7月5日,当我们穿越在热带雨林中时,迎面走来两位年青人(照片33),让我们有些惊奇,在这密林深处还有两位年青人啊!我们交谈中,得知这两位研究生是前天刚刚来这里的。他们要在这里工作两年,观察研究多种生物品种在热带雨林中的生长过程。经过他们介绍,我们参观了他们的观察实验基地(照片34):在开辟处理的一小片地方,地下安置近10个小实验室,用塑料薄膜覆盖其上。
照片33.在密林中邂逅两位研究生
照片34.两位研究生的实验基地:培育多种品种
这里几乎没有受人类干扰,蝙蝠随处可见,在我们的食堂和睡觉之处,不时有蝙蝠飞来飞去。张树义是研究蝙蝠的专家,在蝙蝠与人类关系研究方面颇有成就。此次他重回生态站,恰好遇到美国一位女科学家同行,据说,她的老师是世界上知名的蝙蝠专家。张树义同她一起在黎明时去林中采集蝙蝠标本,在提取了DNA样品后,再把蝙蝠放归林中。我拍摄了他们部分工作的过程,包括对蝙蝠特征的登记,诸如性别与重量(照片35)、采集DNA样品(照片36),放归蝙蝠于雨林中(照片37),等等。
照片35.为蝙蝠称重
照片36.采集蝙蝠的DNA样品
照片37.把蝙蝠放归热带雨林中
据张树义说,他已经与该站谈好合作计划,相互交流科学家研究蝙蝠,不久,他将先派一名学生来这儿工作,考察对比研究亚洲与南美蝙蝠的生态环境状况。
了解森林与大气的水汽热量交换观测
如何准确观测林冠与大气之间的热量、水汽等物质交换,是研究森林在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中作用的重要部分。为此,我请教了Charles Dominique 教授。
据他介绍,这个考察站在森林中建立了两个气象塔,塔的高度正好在森林树冠之上,按对数规律建立了三层梯度观测,包括湿度、温度、二氧化碳、水平和垂直风向、风速,自动采集观测数据。
为了让我们有直观印象,在我们离开考察站时,还专门让直升飞机在两个气象塔的上空盘旋,我拍照了两个气象塔分部的照片(照片38)。
我想,如果能够建立三个或四个如此的气象塔,分部呈等边三角形或正方形,那么,对于观测研究森林树冠与大气之间的多种热量和物质交换就更好了。因为,这样的观测站点分布,可以更好计算单位面积上森林与大气之间的水汽、热量和动量等交换。如果我们选择不同状况森林区域进行观察,就可以比较准确计算整个亚马孙热带雨林与大气之间的水汽、热量、动量等物质交换。
照片38.观测树冠与大气之间多种物质交换的两个气象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8 06: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