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出海(原卧龙之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hailiang

博文

培训老师说:博士生培养如坐过山车 精选

已有 21876 次阅读 2015-11-4 10:13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培训老师说:博士生培养如坐过山车

喻海良,2015-11-4于北京沙河

前几天看了武夷山写的博文:研究生论文指导18,很是感动。想起去中科院某所看望一个朋友,他于上个月放弃澳洲某大学永久职位回国工作。期间,我给他的建议就是利用现在的经费尽可能快地招收几个博士生和博士后,迅速把团队给搭建起来。当然,我还有意无意问过好几所大学博士生培养的事情。其中某学校的一位教授告诉我,现在博士生招生困难,一个所大约10个教授,每年招生指标只有8个左右。他说,申请一个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能够培养一个博士生就不错了。另外,我也见了一位朋友,很多年了,博士还没有毕业。这些事情让我想起了今年参加卧龙岗大学(伍伦贡大学)博士生教育培训课程的情况。当时,讲课老师表达非常形象,他把读博士比作坐过山车,至今印象深刻。下面凭我的记忆,简单回顾一下当时的课程内容。本人用word画了一个示意图,如下。(本人没有艺术水平,如果哪位高人能够将我的意思重新画一次,不慎感激,将来在博士生及其导师培训的时候,大家都可能用得上

 

1)人生得意: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个人觉得博士生整个博士生阶段,最高兴的时刻就是拿到博士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也是最没有压力的一刻。那一刻,就是普通老百姓家庭添了一个孩子一样。一开始,一家人盼星星盼月亮一样耐心等待孩子的出生,等孩子生了那一刻,内心的那种高兴是难以表达的。然而,过了一些天,孩子每天晚上闹腾,要给孩子添置很多家当,压力就逐渐增加。确实,生孩子不只是生下来而已,后面的道道多了。当然,“得意”就容易“失意”,这一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2)人生失意:大志不得报,大才无处展。这绝对是绝大部分博士生第一年的感觉。想当年,指点江山、壮志豪言。每一个博士生都在入学前计划在博士阶段开展一翻轰轰烈烈的科研,获得几个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但是,很快他们就会被现实的残酷惊醒。他们在博士入学前,只知道要认真看那基本考试课本就可以了,到了博一,完全失去了方向,不知道具体该做点什么。特别是在一些学校,老师可能不着急让学生开展工作,而是让他们先看论文,修学分。这时,有一部分就开始沉迷游戏,感叹博士生活怎么会是这样呢?

3)人生低谷:他人无所求,我亦无所求。这是绝大部分博士生第二年的感觉。博士生第一年,老师只是安排看论文,做一点点意义不大的前期准备工作。博士入学前的意气风发被消磨掉不少了。这时,导师会与学生商量具体博士课题。但是,第一年没有特别多的深入思考,博士生有时候会想“我的导师对我不是很认可,安排课题没有别人好”,“他对我的要求不高,到时候能达到学校毕业要求就可以了”等等。其实,在博士导师那里,他们根本就没有区别对待,而学生自然是“别人家的菜好吃”。可所谓无欲无求,进入低谷状态。

4)人生追求:不失初衷好,重启攀登路。到了博士第三年,或者博士第二年下半年,博士生的心态开始逐渐变好,因为再不努力我们就要老了,再不努力博士就要延期了,再不努力博士生补贴导师就不给了。反正很多理由,在这一阶段,博士生最像博士生,每一件事情自己都有了一定的主见,会主动去做一些工作,写一些小论文。也会主动找导师商谈博士毕业的相关事宜。就在他们意气风发正要做出一些成果的时候,导师可能会说,你不用再做实验了,赶紧写大论文,可以毕业了。

回顾一个博士生的生涯,从雄心壮志起点,再到壮志未酬就毕业,整个阶段,其博士导师要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对于第一阶段,博士导师应该不要给予博士生太高的“目标”,而应该给出一些能够真实实现的愿景。对于第二阶段,导师有毕业给予博士生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对博士阶段依然充满兴趣。我见多很多朋友,一开始都是信心满满,经过一年后,就变得游戏人生。很显然,这和导师在博士生最迷茫的第一年不作为有很大关系。至于第三阶段,导师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事物,让他们找到“目标”,从而有的放矢。到了最后一阶段,博士导师基本上可以不管博士生了,因为他已经入门,可以独当一面开展工作了。但是,这个阶段,不能任由博士生天马行空,一直做下去。要及时给他们刹车,让他们毕业找工作了。

就这一点,我再谈谈一点看法。国内博士生和导师在一起的时间,基本上是随着博士年级的增加,导师给予的时间越多。至于博士低年级,这些学生可能完全和下面的年轻老师和高年级的博士生在一起。而在我参加的培训班,指导老师指出,对于博士生培养而言,给予的时间应该是逐渐减少的。也就是,博士第一年,导师给予的时间最多,博士第三年给予的时间最少。或许,这值得我们一些老师思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7889-933251.html

上一篇:年轻人成长最重要的是“有心”和“积累”
下一篇:不要劝,我下定决心回国发展
收藏 IP: 114.243.161.*| 热度|

28 叶建军 姬扬 毛秀光 王德华 武夷山 曹贺贺 胡方云 刘俊华 许培扬 褚昭明 陈南晖 王永安 刘忠波 范毅方 韦玉程 黄永义 张越 常顺利 王善勇 胡顺安 郭文阁 李孔斋 ghzhou5676 shenlu biofans xuqingzheng zjzhaokeqin xiaoning022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4 09: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