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吴飞鹏老师在他的博客上晒了下他在周末拍摄的“叶子上的水滴”【1】,不但让我等欣赏到了在普通的草叶上面的普通水滴,也让俺们领悟到了不少在这些简单事物背后蕴含的哲理。趁着吴老师的水滴未干,我也来凑个热闹写一篇博文,不过我不是上来讨论摄影技巧或“参加”科学网已在悄然进行中的摄影作品大PK的,因为我那三脚猫(不是三角架)的摄影功夫不值一晒,业余级的相机更加拿不出手,而是打算继续近半年前我曾开的一组博文题目——人才的流体力学,这篇就算是这个系列的第5篇吧。为了吸引读者对相关问题的关注(虽然这样有骗点击量之嫌),我把前4篇列在本文的后面【2~5】。
人才如水滴,我在写这个系列的第4篇的时候就已经隐隐有所感悟【5】——每个人(优秀并得到了众人的承认与赏识者可被称为人才)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虽处于某种大潮之中(例如现如今化“海龟”为“海带”的归国求职潮),却都是各有特点的一滴水,不过混迹在大潮之中并不起眼,只有当他立身潮头之时(能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或者忽然飞溅于一片潮水之上(忽然因某种独特的原因成为焦点)时才为人所见。这次看了吴飞鹏老师的摄影作品,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才水滴”的认识,此前我只想到了“水滴”的突出和消逝,却没有对“水滴”的价值做深度的思考。
在吴老师的照片中,晶莹剔透的水滴落在片片草叶之上,草叶成了承载水滴的平台,让它能以一个水珠的形式以各种角度和姿态停在上面,或隐或现;同时,水滴也装饰着这个平台并滋养了它。这就如同人才和他所服务的单位机构的关系,一个公正稳定的单位机构可以给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一展抱负的空间和扬名立万的机会;人才像一滴水被托在草叶上一样在其中安稳地工作,像水滴滋养草叶一样为这个单位作出自己的贡献。当然,在这种状况之下,人才未必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因为这样的水滴很多,或许只有没被层层草叶覆盖、落在最上层的水滴才能够被注意(被拍摄),这就如同那些声名显赫的“牛人”时常受到更多的关注一般。实际上,滋养植物的水滴并不仅仅是浮在最表层的这几个代表,那些被遮盖了的“水滴”的作用不能忽视,而且由于曝光机会少,蒸发得慢,他们发挥滋养作用的时间甚至更长。如果水滴都不给草叶提供滋养,都仅仅浮在上面展现自己的折射、反射的光芒,那么草叶会慢慢的枯萎,最后也会失去对水滴的支撑。
如果草叶是倾斜的,水滴在上面并不稳定,可能会被倾斜的草叶弄得滚来滚去,这样会有很多水滴得到更多被关注的机会。这就如同一个单位机构,如果它里面没有足够稳定的工作环境,制度规章经常变动、很多事情处置得也够不公正,经常“折腾”,人才在里面就会感受到不安稳,会有很多激荡和冲突,这样也就无法安心工作。这就像滚动的水珠没法很好地滋养草叶一样,仅仅看到了它的存在,却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尽管这样的“草叶”动感十足、水滴们也平添了许多次被专注的机会,又能如何?如果草叶上本来就落有尘土,水滴在上面滚动的时候就会变得浑浊,失去了清澈美丽的本来面目。
如果水滴不幸滚到了草叶的边缘,可能会命悬一线,搞不好会向涂序新博士一样悬崖撒手,变成不幸的自由落体,最后消失在下面的泥土之中。当然,这样落入泥土的水滴将会以一种看不见的方式暗暗地滋养着植物。实际上,一个草叶能够承载的水滴是有限度的,少量水滴在上面的时候,草叶是平正和稳定的,多了稳定性就会下降,就容易出现倾斜,就会有水滴被边缘化。这就如同一个单位机构,里面有少量脱颖而出的人才的时候容易相安无事,人才多了以后,如果承载能力有限,想继续保持稳定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容易由一些人才被边缘化,最后被迫离开。
总之,人才亦如水滴,可以借助承载的平台来表现自己的绚丽,更要滋养承载的平台。平台也要尽量公平稳固,让人才长期稳定地发挥作用。
~~~~~~~~~~~~~~~~~~~~~~~~~~~~~~~~~~~~~~~~~~~~~~~
【1】吴飞鹏:叶子上的水滴--佩雷尔曼拒奖感怀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06748
【2】吕喆:人才的“流体力学” (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59715
【3】吕喆:论人才的流体特征——人才“流体力学”(二)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0003
【4】吕喆:人才流动的力学分析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1949
【5】吕喆:人才的“流体力学”(四)——自由落体的悲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6457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