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cunku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aocunkuan

博文

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环评可大有作为

已有 3375 次阅读 2013-3-14 21:4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生态文明, 战略环境评价

生态文明是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再到公众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战略环境评价是我从事了17年之久的研究领域。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热门话题放在一起来谈,并非单纯的“本位主义”,而是确实觉得战略环评可以大有作为。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为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所迫。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说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国人地关系紧张(无论资源问题,还是人均指标),而持续30年的快速城镇化、工业化,尤其是传统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模式下,一方面资源更加,另一方面资源效率低、浪费严重;而环境保护40年来,更是仍基本处于政府各项工作的“边缘”,环保工作屡屡让位于经济发展,环境底线、红线屡屡被突破;自然生态退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扭转。而战略环境评价,突破了传统的、狭义的“环保”范畴,比如2009年开始实施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明确规定,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分析、预测和评估“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影响”;

第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五位一体”,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目标、原则、内容等应融入其他“四个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应形成对其他“四个建设”所涉及领域相关制度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所面临的、所需对应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需要应纳入其他“四个建设”尤其需尽早纳入“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各类重大决策。而2003年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9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都明确,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而这“十四类”规划,基本涵盖了社会经济建设的各领域。

第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也是国际和学术界所说的可持续性或可持续发展。而战略环境评价通常被认为是连接宏观、抽象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与具体的、可操作建设项目(工程、活动)的桥梁,是实施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工具。

第五,不同于传统的、狭义的“环保”,生态文明建设就在于“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里应包括三个源头:一是地理空间的源头,比如上风向地区、流域上游及源头地区;二是污染发生的物理源头,比如对于空气污染控制的能源与交通、对于控制工业污染的落后产能与两高一资产业类型,对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种植业、养殖业等;三是从政策-计划-规划-项目决策链而言,相对于位于项目这一决策链末端而言的政策、计划与规划等决策源头。重点是指决策源头。而“尽早介入、预防为主”是战略环境评价的重要原则,是实现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与重要政策工具。

第六,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其中: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重点体现在主体功能区划、城镇体系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国土资源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生态功能区划等方面。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目标导向和问题约束下,可通过战略环评对上述规划等重大决策进行优化、调控、引导和约束。2、如何在当前快速城镇化与工业化过程中,“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极为艰巨的任务,应从当今资源能源效率(或强度)控制扩展至资源与能源(尤其是不可更新能源与资源)总量控制,既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又要保住“生态用地”红线(传统上将此类用地视为“未利用地、荒地”),关键是要控制种类建设用地(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工业用地)的总体规模,划出城镇和工业用地的“终极边界”。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应将能源与资源效率、总量等约束性目标,通过战略环评纳入相关发展规划,作为各类规划编制应遵从的环境红线和刚性的环境约束。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当务之急是“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以解决“PM 2.5治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重金属污染问题,饮用水安全与食品安全、避免环境群体事件”问题等导向,建立的逆向战略环境评价的新模式与新机制,这也是战略环评在“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需要进一步完善、改革与提升的地方。

最后但尤其重要的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不同于以往的由环保部、建设部主导的诸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市县、生态城市及低碳生态城市等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最大之处。这里的制度建设,包括:1、评价体系,以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性与激励性;2“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四大制度建设,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应先于其他“四大建设”,并对其他“四大建设”尤其是社会经济建设起到事先预防性与约束性作用;3、资源有偿使用与生态补偿制度、种类环境权交易制度则体现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和效率原则;4、监管、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制度,则体现了事后反应、事后治理与约束机制;5、全民参与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最终是为了谁?体现公众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公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受益,公众为生态文明建设“出智出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这五个方面内容,既包括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公众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力,也体现了以满足或响应公众需求与利益的自下而上的驱动力。而一方面包括规划环评在内的整个战略环评,需要基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进行提升、完善;另一方面,战略环评可作为这五个方面的制度建设的政策工具,比如战略环评应拓展目前的影响评价至可持续性评价,当前的规划环评本身就是环境保护制度之一;公众参与是战略环评的重点内容,通过战略环评及其公众参与,能促进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综上,一方面,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和要求,战略环境评价需要全面提升、深化;另一方面,战略环境评价将作为“五位一体”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政策工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8156-670357.html

上一篇:生态文明建设仅仅倚重“政绩考核”,难以持久
下一篇:从“守势”的国土部到“攻势”的发改委——对徐绍史说几句话
收藏 IP: 61.164.209.*| 热度|

1 陈冬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4: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