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法制与法治
热度 5 张忆文 2015-3-30 17:34
法治不是法制。它不是“依法治国”,而是“以法治国”。依法治国(法制)是以人(统治者)为主体,法律为手段,因此仍可能(当然不一定)是人治,只不过这个“治国之人”在行使治权的时候,要以法律为手段和依据而已。以法治国(法治)则是以法律为主体,人(执法者)为手段。在法治制度下,治国的不是人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023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5
郡县制与封建制的区别
热度 6 张忆文 2015-3-28 17:54
郡县制和封建制的区别是:第一,封建时代的国和家是封给诸侯和大夫的,其土地和人民归诸侯和大夫所有,诸侯和大夫对他们的国和家拥有主权。郡县时代的郡和县却是统一王朝的,其土地和人民归统一国家所有,郡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的行政长官(县令)对他们的郡和县不拥有主权。第二,诸侯和大夫是世袭的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15824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6
中国的国家制度史的三个重要的转折点
热度 6 张忆文 2015-3-27 17:33
在中国的国家制度史上,有三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启废禅让、秦灭六国和辛亥革命。启废禅让的意义,是开始实行世袭制,国家由此诞生。辛亥革命的意义,则是彻底废除世袭制,国家走向共和。可见世袭与否,至关紧要。然而恰恰在这个关节点上,帝国是模棱两可的。秦灭六国,废封建,立郡县的结果,是国家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001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6
中国历史上与知识阶层命运密切相关的社会变革
热度 3 张忆文 2015-3-21 18:28
中国历史上与知识阶层之命运密切相关的重大社会变革共有三次。第一次是西周封建,部落制灭,邦国制立,知识者由巫变成士。第二次是秦灭六国,邦国制灭,帝国制立,知识者由士变成读书人。第三次是辛亥革命,帝国制灭,共和制立,知识者由读书人变成知识分子。 广义的知识分子指有较高文化水平(通常以学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2820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3
原来杨贵妃是李隆基的儿媳妇
热度 10 张忆文 2015-3-13 19:07
说起杨贵妃和唐明皇李隆基,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这二者造就了家喻户晓的千古绝恋。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神来之笔之下,二者的爱恨情仇,一直流传至今。 除了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之外,我想杨贵妃与李隆基相识之前的关系则鲜为人知。杨玉环在成为贵妃之前,已经是李隆基的儿子李瑁的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4994 次阅读|25 个评论 热度 10
胡适先生的“好政府主义”
热度 2 张忆文 2015-1-30 18:05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说:“人是造工具的动物”。这一句话道出了人与动物的本质的区别。胡适先生以此为基础,认为政府也是人类所造出的工具,而这种工具是为大众的需要而存在的。既然政府是一种工具,那么工具最直接的价值就是它的应用价值。所以说好政府就是能够适应公共的需要,并且能够带来可观的效益。 进而胡适先生认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473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桂柳会战牺牲的抗日英雄
热度 5 张忆文 2015-1-27 18:02
桂柳会战(1944 年 9 月至 12 月), 蒋介石 严令第四战区司令长官 张发奎 在广西的 桂林 、 柳州 等地进行防御抗敌。这次对日寇防御作战,史称“桂柳会战”。 有的人死了,如烟消云散;有的人死了,却让世人无限的敬仰;在抗战中牺牲的无数英烈显然属于后者,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去铭记。 阚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617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5
中条山战役牺牲的抗日英雄
热度 11 张忆文 2015-1-26 18:01
中条山战役( 1941年5月7日-5月27日 )被称做 “抗战史上最大之耻辱” 的战役,中方付出的极大的伤亡代价,而日军只有 637多人阵亡, 2292人 负伤。 有的人死了,如烟消云散;有的人死了,却让世人无限的敬仰;在抗战中牺牲的无数英烈显然属于后者,他们永远值得我们去铭记。 武士敏 (1892–1941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5737 次阅读|16 个评论 热度 11
常德会战牺牲的抗日英雄
热度 3 张忆文 2015-1-25 18:30
常德 会战 发生于1943年11月至12月,侵华日军为牵制国军对 云南 的反攻,并掠夺 战略物资 ,打击 中国军队 的士气,对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结合部发动的一场战役。1943年11月, 日军 纠集7个师团约10万人进攻常德,国军集中了第六战区和第九战区的16个军43个师21万人迎战。 中国军队 依托阵地节节 ...
个人分类: 读书笔记|3206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