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养育孩子,要还是不要?

已有 3272 次阅读 2013-5-14 11:07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养育孩子

与人说起有关怀孕生子的事。不知从哪儿听说,当母亲最大的准备就是要准备失败。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我们虽然对于孩子的将来充满希望,望子成龙。但现实往往是无情的,你最后得到的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平庸的孩子,甚至有可能这个孩子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使你最初对他的期望完全落空。

当然,即便如此,当母亲的仍然会对这个孩子充满希望,希望他能改变,希望他能上进。尽管她的孩子会让她的希望一次次落空,但当母亲的希望永远不会灭绝,直到母亲生命的最后一刻。

为此,有人说,人为什么要生养孩子?在孩子的养育过程中,父母要承担那么多担惊受怕,要承担那么多心力交瘁,这是图什么许的呢?因此,有的人就不想自己生育孩子,也有的劝诫别人不要再生育孩子。

可是,每当我经过北医三院生殖中心的门前,看见那么多想当母亲的人在排队挂号,寻医问诊的时候,我就想,她们这是为什么呢?孩子对于她们是什么样的地位,是什么样的重要作用?我没有经历过她们的遭遇,我确实不是很理解。我只是知道,如果一对夫妇在婚后多年没有孩子,那么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尽快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直到最后他们有了孩子,或者干脆被告知完全没有希望生养孩子为止。

为什么要生养孩子的问题,其实这并不是人们的主观意愿能解决的问题。尽管过去,人们强调生育在婚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当今社会里,婚姻的初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为了生育而结合。至少不会把生育放在结婚理由的第一位。结婚的理由最主要的能说出口的是爱情,不太能说出口的是要满足情欲。至于生育,只是这些理由的副产品。

这个问题有点像人为什么要活着一样。人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这是每个人自己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你来到这个世界上,肯定不是你自己主观的愿望所造成的。你是被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们所能回答的问题只能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生活。至于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别说回答了,连想它都没有必要。

所以,为什么要生养孩子,这个问题与人为什么活着虽然也有所区别,但也有相通的地方。你想要生的时候,未必生得出来,你不想生,却有可能意外降临。当然,如果你能生而不想生,那就另当别论了。不想生孩子的,当非丁克莫属。只是有些丁克,最早坚决地不要孩子。但是到了某个年龄之后,突然改了主意,一定要非生不可。这也是很自然的。人总是会变的,人的主意也总是会变的。

有了孩子之后,就会面临很多问题,小心惴惴,如临干谷,是一点也不错的。自从有了孩子那一天起,当父母的特别是当母亲的,心里就没有一天是轻松的,揪心这个词会伴随母亲的一生。可能也正是这个原因,有些人就不打算生养孩子。这种揪心,她们是不愿意承受的,或者是没有心理准备去承受的。当然,没有孩子,固然就没有了这样的揪心,但是孩子带来的乐趣你也不会享受得到。

孩子带来的乐趣并不只是在孩子小的时候,那种可爱让你觉得孩子是一种活玩艺儿。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的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会给当父母的带来很多乐趣。即使孩子有缺点,长大后甚至也可能犯有较严重的错误,但是如果当孩子认识到了,愿意改正,也确实有改正的行动,这也足以让父母感到欣慰,也感到了做父母的乐趣。

乐趣总是与烦恼相伴,清闲则总是与孤独相伴。问题在于我们究竟打算选择哪一种生活。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乐趣与清闲也同样不能兼得。不同性格的人,经历不同人生的人,选择的结果都会不太一样。我们不能说,只有某一种是应该选择的,是做出了正确选择的;而其他的选择就是不应该的,不正确的。在人生上,没有这样绝对的选择。我们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因为除此之外,我们也没有别的选择。

不过,人类的繁衍还是需要生育,这是无可替代的选择。也许将来,人类会发明其他一些什么方式,来部分取代自然生育,但估计这不会成为人类繁衍的主流方式。不管怎么说,孩子生下来,就得负责培育他们。这样的培育将来也许继续由父母来承担,也许由社会来承担,减轻自然父母的负担,但毕竟得由人来做。所以,孩子们所带来的烦恼与快乐,我们人类社会都不可能甩得一干二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89822.html

上一篇:说评剧
下一篇:得了糖尿病之后
收藏 IP: 114.250.76.*| 热度|

5 武夷山 曹聪 赵美娣 zzjtcm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13: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