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计算尺和手摇计算器

已有 24786 次阅读 2013-4-17 05:45 |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计算器, 计算尺

在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出现之前,用于计算的工具我见过的主要是两种,一种是计算尺,另一种是手摇计算器。计算尺父亲有过一把,我小时候看着挺好玩的。表面光洁,中间不光游标可以来回移动,三段尺板,上下两个是固定的,中间那个是可以来回推拉的。我玩的时候,父亲也没怎么管过,估计他认为这东西在孩子手里也玩不坏,只要不拆就没事。

当时,我不知道计算尺能计算什么,父亲就告诉我,可以用来算乘法。然后教给我如何使用计算尺来算乘法。我试了一下,果然能出结果。只是当时我只会用计算尺算个位数乘个位数的乘法。可是我连乘法表都会背了,这种用计算尺来算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两位数以上的乘法,我不知道用计算尺怎么来算。所以在我这里,一直没有开发出什么新的用法。


等到后来学过三角函数以后,也学过对数以后,当时的计算只能去查表。而查表的过程可以说烦不胜烦。等到知道可以用计算尺了,但这个时候,计算尺已经不时兴了,电子计算器已经问世了。摁几下小钮,什么结果都出来了。后来父亲那把计算尺我还见过,但是所有能推拉移动的部位都涩住了,怎么弄也不动了。不知道是哪儿出了问题,好像是用什么胶给粘住了似的。当然,肯定不会用胶去粘,但是为什么会成那个样子,我也没问过。

小时候,我们家住在京工大院里。大约是1958年吧,可能是那个时候,我今天也记不太清了。学生们是为了大跃进而搞的实践教学呢,还是为了迎接国庆10周年,反正要搞一个东西出来。他们决定仿制北京天文馆里的天象仪。这也是集电子、光学等学科与一体的大型仪器设备。北京天文馆里的那台是东德赠送的,咱们国内自己还不能生产。京工的学生们要做出一台来。后来,大约是在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他们做出来了。为了庆祝这个成果,学生们还自编自演了一个节目。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学生们排成三队,模拟计算尺来回拉动,表示他们进行过大量的计算。最后,有一个学生,两只手上各套着一个模仿天象仪的两只模仿放射星光的圆球,两臂伸直,上下摆动,仿佛天象仪在运行一样。

小时候,也没少去天文馆,所以对天象仪也比较熟悉。坐在放映馆里,灯光一暗,天文馆的穹底上就闪现出夜间的星光。小的时候,挺有精神,在这么黑的环境里也能津津有味地看着天象仪的放映,以及录制好的解说。等后来带孩子再去的时候,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而我却在黑暗中睡着了。


手摇计算器好像也是在小时候参观一个展览时看到的。当时看着觉得很新鲜,这么个东西,有点像英文打字机,摇那么几下,就能算出结果来,比我们拿笔来算省事多了。后来发现,所谓省事也只是相对的。可能在算的过程中不需要费太多的脑子,但是费劲。参观时,指导的老师告诉我们如何使用手摇计算器来计算乘法。当然,简单的乘法也可以用,但显示不出优势来。老师让我们做四位数乘四位数的乘法计算。这要平时在纸上算,且得算一阵子,而且也容易出错。数位对不齐什么的,就麻烦了。用手摇计算器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可是你在算四位数乘四位数的过程中,把计算器的摇把摇上十六回。这要是少摇了一回,数肯定就算不对了。我不知道如果再精密的计算,这种手摇计算器能不能算,也许只要机器设计得足够大,数位足够多,问题估计也不大。但是一般来说,这种手摇计算器设计的位数都是有限的。就跟电子计算器一样,数位太多就溢出了。

至于手摇计算器还能算什么别的,我那时候岁数小,也不知道。估计应该也包括其他的计算功能,只是我不知道罢了。当时还想过,如果我们小学生手里也都有这么一台计算器,那该多好啊!省得做作业费劲巴拉地在那儿吭哧。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幻想。当年,这么一个玩意儿也不是什么单位都能有的,更何况一个小学校里的小学生了。



在工厂当工时定额员的时候,单位给买了一台卡西欧牌的电子计算器,那上面功能很多,除了四则运算,还有查函数、对数的功能,也有统计运算的功能,不光能算加权平均数,也能算出均方差,只是我当工时定额员用不着那么多功能。这么功能齐全的计算器,在我手里多少有点白瞎了。


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的男声合唱,声音很漂亮。

出发.MP3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80886.html

上一篇:职业教育怎么了?
下一篇:无线电,无限垫?
收藏 IP: 114.246.176.*| 热度|

5 吕喆 武夷山 孙平 蒋迅 蒋大和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3: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