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职业教育怎么了?

已有 2758 次阅读 2013-4-16 10:0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职业教育

现在不少平面媒体都开辟有《职业教育》的专栏。《中国教育报》有,《中国青年报》也有。看来,媒体对职业教育还是很重视的,有很多报道,也有很多文章。但是就社会整体来看,职业教育在不少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那里,总有一点被边缘化的感觉。绝大多数家长如果不是无奈,是不会让孩子去读职业学校的,即使那些要通过高考才能进入的职业学院,情况也好不了太多。

职业学校,过去都叫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而在被称为中专之前,早就叫职业学校了。所以走了一个轮回,又回来了。职业学校或者中专的存在,当然首先是社会有这个需要。除了社会这个大的生产系统需要这样的人才之外,一些家庭也要给自己在上学方面不太有成就,或者根本就不喜欢上学的孩子找上一条生存的出路。长期以来,对很多家长与孩子来说,去读职业学校已经属于某种无奈的选择。那些真正热爱所学的专业,愿意从事自己喜欢职业的孩子,实在是不多的。那些不喜欢上学读书,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的孩子,得不到学校和家长的尊重,他们以被分流的待遇遭到很多歧视,让他们的心灵从小就蒙上厚厚的阴影。

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原因是,多年来,技术工人虽然在很多行业是紧缺的,但是他们中能够等到适当待遇的却很少,大多数技术工人的工资都非常低,与他们对社会所做的贡献不相符合。只有极个别的企业会出高薪聘请高级别的技术工人,这还没有成为企业中的普遍现象。不仅如此,技术工人就想按时得到自己的工资,都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学校和家长都能认同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何其难也。另一个原因是,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手艺人的社会地位是较低的,不太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这个传统观念到了今天,不能说完全没有得到改变,但至少不能说已经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受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的学校就不太认同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在提到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时,往往都不自觉地带出某种轻蔑的口吻。这让那些读高中和大学无望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总感到无形的压力,似乎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这样的情况使得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总是遇到人才短缺的瓶颈。因为社会没有提供足够制造业人才和技术工人的广泛基础。虽然每年各级政府都会组织各类技术工人的技能大赛,但是它的影响有限,还不足以改变整个社会对技术工人的认识和观念。

我读中专时,我们那些同学中有很多优秀的人,他们通过自学,掌握了不凡的无线电技术。有一个同学,在别的学校的广播站的扩大器发生问题,而找了很多人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他过去看了一下,只看了几分钟,就把两个电子管拔下来,交换了一下位置,再重新插进去,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这种经验和技能,书本上是不可能提供的。而这样的人才在我们国家,不是过剩,而是远远不足。

那时候,读中专的同学,其中有很多来自农村。他们不是没有能力读高中,上大学,而是因为家里经济上的困难,使他们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帮助家里。那么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上中专,毕业后能够分配工作,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这就不仅能够帮助家里解决一部分经济上的问题,而且解决了跳出农门的问题。还有一些城市里来的同学,有一部分也是因为家庭的经济问题,也有一部分是没打算读高中上大学。毕竟,在那个年月,上大学不是多数人能够实现的梦想。既然不能实现,这个梦不做也罢。

在发达国家的德国,学做技术工人的年轻人很多,那儿职业教育也比较发达。这为德国产品的高质量和质量稳定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我们不是没有看到这样的情况,但是,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事距离我们应该达到的水平还是差得太远了。德国的高级技术工人,其收入与一个大学教授相差无几。至少从这里可以看出,德国对技术工人的态度是很尊重的,当然,这也是市场需求的结果。我们那些企业,总是在压低技术工人的工资,以为这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所谓经济效益。但也别忘了。劳动成本偏低,就可能造成你的产品质量的不稳定,这对企业整体的效益是不利的。现在很多高技术产品,卖的都不便宜,那是因为包括了相当科技含量的高附加值。卖得贵,也能赚钱,而且利润率也不低。

网上和相声里对蓝翔技校有不少调侃的段子,什么时候,这样的技校不再是被调侃的对象了,而是真正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和羡慕了,我们的制造业就算是有出头之日了。


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

幸福不会从天降.wma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680600.html

上一篇:那会儿结婚上哪儿找房?
下一篇:计算尺和手摇计算器
收藏 IP: 114.246.179.*| 热度|

1 朱晓刚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