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从英国脱欧公投说起

已有 1908 次阅读 2018-2-18 07:57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从英国脱欧公投,让人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类西方民主方式到底是观念之争还是利益之争。虽然很多民主公投在实际上都与利益有着相关的关系,但在形式上来看,又都像是观念之争。英国当年公投,一部分人要留在欧盟内部,而另一部分人执意要脱离欧盟。两方面的人数相差无几,有时候支持脱欧的人多一些,有时候支持留在欧盟的人多一些。这些数字从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是在投票的那一天,支持脱欧的人幸运地占了那么一点优势。结果对于支持留欧的人们就成了一场噩梦。

到底是留在欧盟内对英国人有利,还是离开欧盟对英国人有利?这个问题其实一直都没弄清楚,对立双方也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然而,单纯是这样的争论,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因为这种争论都不过是一种务虚。具体情况怎样,根本就确定不下来。一般说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轻易做结论都是草率和莽撞的。最好的做法就是先不急于做决定。然而当时的英国政府也不知是怎么想的,认为坚持脱欧者在公投中不会成功。所以英国政府就赌了一把:反正你也赢不了,公投就公投一次呗,你真的输了,心里也就踏实了。

结果没想到,反对脱欧的一方居然输了。这下,似乎英国政府与很多老百姓都不淡定了。这下怎么办?该怎么办?能怎么办?没人知道。英国就像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但依然没有头绪。有人提出要重新公投一次,结果被驳回。这不是拿公投当儿戏吗?可是不再次公投,这案就不可能翻过来。那么将来到底会迎来什么结果?没人能说得清楚。

这样一个公投显示出西方民主的某些不成熟,某种莽撞,某种不严肃,也就是某种不负责任。或许有人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但事实就是如此。这种议题是与民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但这样与民生生死攸关的命题,却没有得到认真严肃地研究、思考与解决,而是冒然采取民主公投的方式,企图一子定乾坤。结果弄得大家都身心恍惚。这咒是没法念了。

或许,西方人对于自己的民主方式再过于自信了,以为有了这样的民主方式,即他们所称的最不坏的决策方式,其实往往得不到他们本来想要得到的结果。假设这事放在中国,肯定不会一投了之。事先且得需要各路专家反复论证。在论证中争论,在争论中论证。当然,专家的论证与争论未必是最有效的。但有这样一个程序比没有这样一个程序,多少总是多一道保险。光有专家是显然不够的。也需要更多的人们来参与。比如,会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各种意见。然后汇总在一起,再反复研究与论证。这也需要经历多个领域、多个地区、多个不同的界别与专业领域人们的多次讨论,这其中也免不了争论。然后中央综合这多方的意见,提出一个方案。再把这个方案下发到全国各地,再次请群众和专家提出修改意见。这样几下几上之后,大家感觉相对成熟了,最后再来做决定。或者这不是通过公投,而是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大常委会,投票表决是否通过这一决策。

我们不能保证,这种决策方式一定就会得到一个没有风险的所谓最佳方案,但至少这种方式会得到一个风险相对最小,利益相对最大,而且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的这样一个方案。这就是有着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在这里,我们不是讨论,哪一种方式更民主,或者哪一种民主更有效率。只是要说的是,每种民主方式都有适应于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地域特点,没有哪一种是绝对超越另一种之上的。

或者可以说,适用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如果盲目地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其他非西方国家,恐怕一定是要出问题的。至少在这个姑且称为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出适合本国本地的修改与调整。民主是个好东西。但民主的内涵在不同的国度、在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文化中,一定是有所区别的。根本也不存在一个,只有唯一内涵界定,却能通用于世界各地的所谓普世价值的民主。

中国的民主制度也仍然有着不完善之处,需要不断地改善与修订。但要明确这样一点。我们的民主与法制制度,总目标是为了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所以一切修正、一切改变都必须服务于这样一个目标。而西方民主,目标也很明确。那是为西方少数资产阶级,特别是大的寡头与财阀服务的。这是确定的,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们有一个惯用的伎俩,就是一定要吹嘘他们的民主是为全民服务的。希望人们记住这一点:凡是说是为全民服务的政策与观念,一定都是只为那背后的少数人服务的,这种所谓号称为全民服务的口号,一定是虚伪的,绝对虚伪的。各位信不信呢?自己去想一想。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100200.html

上一篇:马克思对于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的主要贡献(1)
下一篇:名利与自由
收藏 IP: 111.197.81.*| 热度|

1 吕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5: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