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tiedan201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eitiedan2012

博文

对文革的反思与中国经济今天的增长

已有 4706 次阅读 2018-2-14 08:1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最近,网传有位中央负责同志说了这样一句话:没有对文革灾难的反思,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的经济增长。

这话其实是一句大白话,也是一句大实话。但是,多年来,似乎并没有高层领导说过类似的话。但是,近年来,网络中,总有一些人认为,我们对文革没有反省,或者反省得远远不够。网络上为此争论得也是喋喋不休。

当然,实际上,中国,特别是执政党,对文革的反省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会合,再到1981年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都一直在对文革进行反省。十一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清算,在全党已经形成了共识。

从个人的角度上,文革所造成的灾难也是多种多样,其原由也是相当复杂的。简单说来,第一点,错误地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国家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第二点,文革破坏了我们原本就不太系统的完整的法制,造成天下大乱;第三点,党的领导在各级各地都被严重破坏,党的领导在后来的工作上也存在着被削弱的现象;第四点,文革原来想要解决干部和党风在存在的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有的问题在文革后反而更趋严重;第五点,传统文化被严重破坏,纯朴的民风也遭到扭曲与损害,等等。

上述问题也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团乱麻式的状态。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非有综合性的系统性的长期性的措施不可。在这个后来的拨乱反正的过程中,我们也是遇到了不少的障碍,要克服很多困难。我们的认识也需要不断地厘清与提高。但毕竟,这四十年,我们终于走出了困境,而且开始了新的阳光大道稳步前进。

我们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首先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纲领。这是我国今天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最重要的关键因素。所以,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这些做法其实也是要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这个核心方针。这是我们对文革反省的最重要的成果。为了这个核心的方针,我们加强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我们开拓了思想解放的思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关系并存的经济结构思路。

文革对法制的破坏是触目惊心的。我们深深感受到其在文革中的危害,所以在法制与民主的建设中,我们都一直在强调,一直在加强,从来没敢疏忽。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也走过一些弯路,但基本的大方向没有改变。这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成就的取得,是有着巨大功绩的。

在对文革灾难的反省中,我们并没有丢掉我们原来所坚持的合理的、有效的方针与做法。反省文革中的灾难,不是对文革时期,我们国家历史所经历的全部内容都一概否定。那样做并不是实事求是,更是一种形而上学。党的领导是不能放弃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不能放弃的。马克思主义是不能放弃的,无产阶级专政同样也是不能放弃的。没有这些根本性的柱石,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经济成就。

在讲到反思(或者反省)文革灾难的时候,我们也会看到,有的人以反思文革为名,并没有做客观、完整和认真的研究、思考。他们总是拿某些文革受害者的叙述作为依据,其实并不是对文革进行真正的反思(或者反省),而是要从根本上来否定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否认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否认我们现行的国家制度。他们的一个最突出的借口,就是模仿或者借口所谓普世价值观。在他们看来,文革的错误并不是我们已经总结出的那些问题,而是从根本上没有遵从西方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观。所以,他们的所谓反思,就是要用所谓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对这个方面,我们得保持警惕。

当然,我们对文革的反省,并不是说就已经很全面了,很完整了。那样一段不堪的历史,确实需要我们不断反省。但是,现在有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不能把文革发生的灾难全都归因于所谓的体制,更不是要借此成为推翻现行制度的理由。然而,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偏偏致力于浑水摸鱼,他们的别有居心,是让我们必须提防的。

试想,如果我们没有对文革所造成的灾难进行深刻的反省,我们怎么可能从文革中的迷雾中走出来?我们怎么可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怎么可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所以,那种所谓我们至今还没有对文革进行深刻反省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只是我们反省的立足点与目标,和那些也讲什么反思文革的人是有着很大不同的。那种仇视中国,仇视社会主义的人们,是永远不可能看到他们所希望的反思的。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那么中国必定会落得苏联解体,或者比那还要悲惨的结局。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8176-1099793.html

上一篇:守规矩
下一篇:马克思对于阶级与阶级斗争问题的主要贡献(1)
收藏 IP: 123.123.49.*| 热度|

5 蒋迅 蒋继平 王涛 吴嗣泽 李斐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3: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