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ng90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ng9038

博文

还原一个完整的骆宾基

已有 4159 次阅读 2017-6-24 11:38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骆宾基, 金文研究

                        还原一个完整的骆宾基

                                                                                 作者:李 沣
 《光明日报》北京6月22日记者王国平报道:由中国作协主办的骆宾基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日前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说骆宾基原名张璞君,1917年生于吉林省珲春县,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东北文化协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战旗》《文学报》《东北文化》主编。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过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北京市作协副主席等职务。著有《边陲线上》、《大上海一日》、《幼年》、《金文新考》等著作。会上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辞说:对骆宾基那一代作家来说,文学从一开始就是国家和民族伟大历史斗争的一部分,他的命运在时代激荡中起伏跌宕。骆宾基是一位执着的革命者。尽管他的革命之路崎岖艰险,却从未沉沦和幻灭,始终保持着坚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力。他是一个有根的作家,他的根深深地扎在黑土地中,深深地扎根在他的时代和人民中间。

文艺界纪念骆宾基,当然是从文艺的角度纪念。但幸好,在罗列他的著作时,把一部非文艺性的著作《金文新考》也列入其中了。作为文艺家的骆宾基,由于政治的原因,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就离开了文艺,从事金文和历史研究了,而且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此,“文革”后的媒体基本没有介绍过,因此也鲜有人知骆宾基的后半生。

骆宾基“弃文弄古”,按他生前的说法是:“我之所以离开文学创作转到古金文考证阵地上来,这是历史造成的,主要是1955年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造成的。”那时,他被隔离审查,继续搞文学创作已不可能,觉得搞古的是非少,于是转而研究起金文来。

1972年先后完成了《诗经新解与古史新论》、《左传新解与古史新辨》两部著作。1973年他把《左传新解》寄给周总理,一个星期后上面传下来两条意见:一是骆宾基可以不坐班,二是建议他把《左传新解》改成白话文。这对他是莫大鼓舞,于是进行了长时间的、艰难的、繁索地考证,完成了五十万言的《金文新考》。冯雪峰、茅盾给了《金文新考》很高的评价。

除此之外,还发表了《说龙》、《再说龙觚》、《人首龙尾的伏羲氏夏禹考》、《释“日”篇》等学术文章,相继在《上海社会科学季刊》、《辞书研究》及美国纽约《中报》上刊载。

《金文新考》正式出版前,报刊已有报道。1980年《学习与探索》第六期肆表了骆宾基先生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金文新考”的报告》,不久,新华社发表了电讯,《羊城晚报》刊载,并说:“骆宾基研究金文取得重要发现,炎黄时代历史有文字记载”。后来香港《新晚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也连续发表文章指出:“作者根据历代传世的青铜命氏礼器图录的实际,用《史记》、《尚书》、《帝五世纪》等古籍的研究本结合,发现了以‘垂’命名的古货币原来是垂氏父子统一族称之故。”

当时学界评论《金文新考》出版,“应属祖国学术界‘继承与发展’中的大事,尤其可贵的是贯穿于全书的勇于探索精神。”

但三十年后的今天,由于骆宾基先生的金文研究思路和结论,与经院学派不同,所以金文学家、古史学家,在学术研究中,对《金文新考》均只字不提,似乎骆宾基的金文研究,根本就不存在。我在《探寻寿光古国》一书中曾说:“骆宾基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小说家,一生著述颇丰,晚年因政治的原因,弃笔研究金文,苦耕十三年,撰写了《金文新考》一书。骆先生金文研究的路数与一般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不同,他把现存青铜器的制作年代,断定在三皇五帝时期,因此他的研究结论不被学者认同,他的《金文新考》也未能列入金文学术名著之列,他的学术观点也已淹没在历史之中。但骆宾基先生熟读文献和金文,对青铜器铭文,尤其对族徽文字中显示的各个族氏的传承谱系和各族氏间的婚姻关系,研究的非常深入、全面和富有逻辑性。由于族徽文字,都是对祖先和祖先功业的追述,因此,骆宾基先生对族徽文字的一些研究结论,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起码应像史学界通行的作法,可备一说。”在纪念骆宾基先生百年诞辰时,应还原一个完整的骆宾基,让后人也知道一个完整的骆宾基。为此,将他《金文新考》的片片段段,提供大家欣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71609-1062666.html

上一篇:甲骨文己、雍、畴与纪、潍、寿的关联
下一篇:见识用古陶瓷堆砌起来的天津瓷房子
收藏 IP: 1.202.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5 2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