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雾霾天气确实应当限行机动车,虽然雾霾不是机动车造成的
赵建民 2015-12-12 11:27
就像雪天高速公路会封闭一样。能见度降低,街上机动车太多的话,容易造成拥堵,甚至发生交通事故,结果大家都走不了。 这让我想到了种群生态学中的一些实验。如果个体竞争力都差不多的话,在资源有限的竞争环境中,种群可能会全部灭亡。只有淘汰(或牺牲)部分个体,种群才能通过竞争环境的压力。 赵建民 20 ...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2532 次阅读|没有评论
PM2.5是空气污染造成的,PM2.5爆表不是空气污染造成的
热度 1 赵建民 2015-12-7 23:31
北京PM2.5的本底值大概是20-50,全国大部分城市也差不多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1569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即使大街上一量车都没有,PM2.5该爆表的时候同样爆表
赵建民 2015-12-7 23:26
赵建民 2015-12-7 23:23 本文引用地址: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95119-871391.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赵建民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博主回复(2015-12-7 09:10):那是北风劲吹,这样的天气一年有几天?其时汽车尾气被运输走了,其余大部分时间还不是自产自销? -------------------------- ...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1689 次阅读|没有评论
蓝天白云下,就没有空气污染了吗?
热度 2 赵建民 2015-12-5 22:47
没有雾霾的时候, 汽车尾气同样有毒。 蓝天白云之下, 北京大街上的汽车一辆也不少, 北京周边的工厂仍然生产繁忙, 并没有减少太多在污染物排放。 实际上, 谁也无法承担关掉北京周边河北省火电站与钢铁厂的责任。 因为谁也无法保证关掉工厂雾霾就会消失。 当然河北省钢铁产量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 但并不是因为 ...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1992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北京的蓝天在我们的 眼睛里
热度 2 赵建民 2015-8-4 13:21
北京的蓝天在我们的 眼睛里,心中有蓝天自然能见到蓝天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2516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煤炭 雾霾 铁路 世界能源格局
热度 3 赵建民 2015-4-4 23:10
煤炭是我国生产规模最大的大宗商品,也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年产销量达到 35 亿吨左右,占一次能源总生产量的大约 70% 。目前我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一次能源产量约占世界的 1/4 。 电力、冶金(主要是钢铁)、建材(硅酸盐)一直是我国能源(主要是煤炭)的主要消费部门。 我国每年 35 ...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3914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汽车尾气有毒
热度 1 赵建民 2015-3-24 15:59
钢铁和火电工业主要贡献的是二氧化硫与氮氧化物,没有证据表明硫和硝的气溶胶有长期生物毒性,没有雾霾的时候,汽车尾气同样有毒。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2225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政府不任性,怎么能关掉资本家的钢铁厂?
热度 2 赵建民 2015-3-20 18:04
京津冀的钢铁产能占到全国的30%,其中的70%在北京周围(唐山、天津、宣化、承德),唐山一地的钢铁产能差不多有一亿吨,超过了世界上除中国以外的任何一个国家。 当然,唐山一半以上的钢铁企业都属于民营资本,资本家也不是没事干炼钢玩。唐山钢铁工业的崛起是市场需求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必然结果。政府不任性,怎么可能关 ...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3133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2
雾霾,房子,种树
赵建民 2015-3-20 17:19
据说雾霾产生的原因是烧了太多的煤,煤炭去哪里了?电力工业是最大的用煤户,差不多占煤炭总用量的一半,其次是钢铁和建材工业,电力、钢材、建材去哪里了?绝大多数的电力消耗都发生在建筑物里面,多一半的钢材和几乎全部建材也都用于建筑业,所以相当大的煤炭消耗都与建筑直接或间接有关(包括因为取暖而直接燃烧的煤炭 ...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2115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京城何日无霾
热度 3 赵建民 2015-3-11 18:44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为妖娆。 当喜欢清新空气的人都离开北京,北京的空气自然会清新起来。
个人分类: 能源、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1691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