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地震是什么?
秦四清 2011-7-8 02:07
看到这个标题,许多人会问我说“你怎么会提如此简单的问题?”,把我们都当成“弱智”了吧。呵呵,我并无此意,实际上即使搞地震学研究的人,也未必能准确回答这个问题。 在地震学教科书上,是这样定义“地震”的——地震来自于断层的运动或突然滑动。该定义是一种基于表象学的定义,严格来说并不确切。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286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哪个国家最适于开展地震预测研究?
秦四清 2011-7-8 01:03
在世界上,美国、日本、中国、印尼、新西兰等国家的强震频发,为科学家研究地震预测提供了必需的“试验田”。但由于美国、日本、印尼、新西兰等国家的强震多发生在海中,由于对海域断裂分布研究难度较大且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历史地震目录,导致强震的孕震区域难以划分,这给强震的四要素预测带来许多麻烦。 中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451 次阅读|没有评论
地震预测的定义与预测时间尺度
热度 1 秦四清 2011-7-6 17:51
我们在研究强震预测时,读完了能查阅到的国内外有关文献,但读的最多的是陈运泰院士的《地震预测:回顾与展望》( 中国科学 D 辑:地球科学 2009 年第 39 卷第 12 期: 1633-1658 )。在这篇文章中,陈院士关于地震预测的概念、预测的研究重点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有精辟的论述,是一篇鼓舞士气的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4214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对晋东南地震区抗震减灾工作的建议
热度 2 秦四清 2011-7-4 13:04
根据我们的研究 ,晋东南地震区未来在运城——侯马之间有一个巨震发生,目前 Benioff 应变监测值距其发震的临界点较远。 巨震发生前,在该地震区(主要在临汾、运城、侯马、晋城之间),可能会发生多次 5.0~6.3 级左右的中间过程地震事件(临近巨震发生前,可能发生7.0级左右事件)。虽然这些事件不会超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553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2
论科研的惯性思维
热度 1 秦四清 2011-7-3 22:22
你开车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采取措施,车子也不能马上停下来,学过物理学的人都知道,这是“惯性”在起作用。 世界上许多事情都有惯性,如受重力作用,苹果会落地。 人的思维也都有惯性,如在地质工程学研究中,大家习惯了地质调查 + 物理模拟 + 数值模拟的思路。我并不是说这种思路有错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63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科研要敢于质疑原始数据的可靠性
秦四清 2011-7-3 01:19
在科研中,无论你提出了任何新理论和新方法,一定要通过观测数据与实验数据的验证,否则你的理论和方法只能是假说。 但也要注意,有些观测、实验数据与观测、实验条件有关,有些数据可能存在人为记录错误等情况,验证时应小心谨慎,以免出错。下面仅举一例: 去年我们在研究青海与甘肃地区未来强震预测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703 次阅读|没有评论
什么时候的宏观异常现象才能作为临震前兆?
热度 1 秦四清 2011-7-1 17:25
强震前经常出现“动物异常”、“地下水异常”等现象,但这些异常现象与强震之间不具有一一对应性。有时有异常有地震,有时有异常而无地震;有些异常与地震有关,有些异常与气候变化等因素有关。 过去,地震学研究未解决孕震系统是否接近或达到临界点的问题,即使出现了宏观异常现象,也难以作出是否“有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3161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对用钻孔应变方法研究地震预测的重新认识
热度 1 秦四清 2011-7-1 16:31
我在博文《 用钻孔应力或应变测量预测地震的可行性 》中指出,依据钻孔应变测量预测强震是很困难的,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但读了池顺良先生的博文 《玉树地震断裂没有打通的证据》后,我认为用 钻孔应变测量方法直接预测强震可能较困难,但该方法可以提供间接的判断依据,如地震区内是否存在锁固段的判断,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2629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如果地壳岩石是高度均匀的,强震还能预测吗?
秦四清 2011-7-1 11:48
如果地壳岩石像玻璃一样,研究其力学性质会很简单,本构方程采用虎克定律就可以了。然而果真如此,那么强震就真的不能预测了。如果地壳岩石是高度均匀的,在达到其峰值强度前,将不会有任何破裂现象,也即不会有任何前兆,如果这样则强震完全不能预测。世界上早期的某些力学专家是根据玻璃的力学试验,得出“强震不能 ...
个人分类: 科研随想|2656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4 00: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