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untainwind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untainwind1

博文

发明和发现不能全盘替代SCI与科普,否则科技传承要出问题。

已有 3069 次阅读 2017-1-19 10:4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一

    科技从业人员结构上看,由如下结构组成:

   金字塔顶层结构是科学家,主要是学科创建者、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创建者,人数非常少。

   金字塔上层结构是介于科学家和学者较多的一批人,主要是理论创建者、技术创建者、发现探索者。

   金字塔中层结构是学者,主要是理论、技术完善者,小发现小探索者。人数众多。

   金字塔下层结构是学徒和应用者,他们把科技具体转化为生产力和知识,人数最多。


   发现和发明是科技的根本,论文和科普是科技传承的必要手段,应用和知识是科技的终端,这一点基本是人类共识。一个良好运行的社会,应当有完善且可调节的科技金字塔结构。


                                                    二

   科技金字塔结构的生成与稳定,与社会发展的其他构成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很显然在落后且充满发展动力的社会中,应用必然被明显强调;在落后且衰老的社会中形象则往往替代了生存,此时简易的“个数和表达方式”则成为资源机会分配的标准;在中等发达社会,通常是科技金字塔发育最为完善;在高度发达社会,产业链低端部分的外移将导致科技重点偏向探索发现。实际上,有一个特殊情况是:“中等发达国家陷阱”,这个类似文化涅槃的阶段是许多民族国家最难跨越的,目前的高额但极不合理的高额科技投入——高SCI产出低核心知识和经济产出恰好与目前学术界现状是匹配的,巴西、大陆、东南亚等诸多陷阱内国家貌似都有这种现象。深入分析就免了,老夫不想太刺毛。

     这部分目前我的感觉是也遵循景观生态学的规则在运行,呃话说资料我不齐全不能确认,自然科学和社会学好像在景观尺度上有明显的衔接,但绝非目前的人类生态学,因为人类生态学是一个以人为主体而出发的社会生态学系统,我干脆是主观唯物主义者,具体到哲学上的探讨也就和吕乃基老师探讨过。

   总而言之,科技金字塔结构的状况,可以理性地表现出社会发展的阶段和状况。对先进社会的学习,首先需要搞清楚社会科学理论,不然洋务运动学来的是无数片段而非脉络,结果会怎样上一两个世纪各民族的经验教训非常丰满。


                                                   三

    科技金字塔本身可以认为是一个信息流金字塔。 虽然发现和发明是科技的最活力部分,学科、理论与技术体系是科技的最高层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SCI和科普就不重要,相反,SCI与论文记录了对科技活动的探索经验和过程,极少数高质量论文则表述了科技的内容,而科普更是科技成果传递给大部分进入者的关键手段。如果没有论文(含SCI)和科普等信息手段支持,则科技金字塔中的信息流无法高效传递,不利于科技的发展、稳定和应用。


                                                            四

     对张德礼博主的回答: 原来你是玩SCI的啊?呵呵我没SCI不好意思了,不懂英语也没接受过严格的论文写作训练,科技撰写人脉不行。您牛!SCI大牛,伟大光荣正确的时代宠物。

     我手里理工科部分充其量也就陶瓷精细成型体系、污泥治理和资源化技术链、两类新的湿地模型、沙地和退化草地治理技术链、水体污染应急治理自气浮体系这点技术体系小货啦。和广义生态工程学学科雏形啦(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尝试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系统科学框架的啦,里边内容呢现在也就是一个系统层级理论在水利生态和社会学领域忽悠忽悠人的啦,其他的尤其是我的强项——人文与社会学还不敢出料,胆秃没办法),在国内高校混不下去啦,要是找到合适配合组的话开创几个新行业还是问题不大的啦,在国际上科学家们多少还能正眼瞧瞧的啦,或许在人类历史上还算能留个小名字的啦,没法跟您相应党的号召那么多SCI的比,您是党的忠诚儿女的啦。

     这样回答可满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1693-1028554.html

上一篇:怎么可能呢?立马隐藏?
下一篇:哲学和生态学, 学了不好找工作,不学水平又跳跃不了,确实尴尬
收藏 IP: 175.43.112.*| 热度|

7 赵猛 岳雷 张成岗 ljxm XY aliala bridgene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