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说说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jiuqing

博文

“科学素养”中的“科学”究竟指的是什么? 精选

已有 7965 次阅读 2016-5-3 20:55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科学, 科普,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中的“科学”究竟是什么?

   

 1、词汇的多义与语境

   先说一个网上流行段子,说的一位老外经历四年留学后该毕业了。毕业考卷上有这样的问题,分析下列各句子的不同含义:

1、冬天:能穿多少穿多少;夏天:能穿多少穿多少。2、剩女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谁都看不上,二是谁都看不上。3、女孩给男朋友打电话: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如果我到了,你还没到,你就等着吧。4、单身的原因:原来是喜欢一个人,现在是喜欢一个人。

附加题1、男人对一个女人有好感的原因:一是喜欢上这个女人;二是喜欢上这个女人。2、男人约会女人迟到的原因:一是睡过了;二是睡过了。

   老外看完题目后泪流满面,交白卷直接回国了。

   现在,轮到中国人自己的考试题目了,请说出下面句子中“科学”二字的不同含义:

“我们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坚持科学思维和科学决策的理念,采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结合社会科学的研究结论,科学地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如果真的面对这样的题目,我自己也会泪流满面、落荒而逃的。为避免交白卷,我或许会写上几个字:“这道题目出得一点也不科学”。

 

2 对“科学素养”中的科学,我们会争论什么?

   很多的时候,人们对同一个词汇存在分歧,在于争论双方处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心中该词汇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对科学素养中科学一词的争议正是如此。举例如下:

   争论1:知识是否正确。“力是自然界万物运动的原因”、“所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样的表述,在很长一段历史阶段内是正确的,但是与迄今为止的现代科学知识相比或者不正确,或者不准确。

   争论2:观点有无共识。“阴阳五行的观念,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现实意义”这一表述,是否在当代科学共同体中达成了共识?一人会说达成了共识,才算是科学的;另一人会说,未达成共识也是科学的一种形态。

   争论3:有无区域差异。比如是否有“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美国人的科学素养”?如果科学素养中包括一些与区域相关的特定知识如地理、气候等,与只包含普适性知识的科学素养是不一样的。

   争论4:指标决定内容。当科学素养用一套指标体系来测量时,科学素养就由那套特定指标体系所规定的内容决定了。用美国人米勒的科学素养指标体系测定出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的值很低,换一套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测量体系,科学素养的数值可以大相径庭。

   争论5:学科范围大小。“科学素养”中的“科学只是指自然科学,还是包含数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科学只是指已成熟的知识体系,还是包含形成科学的过程、方法等内容,甚至要包含生活常识和技能等内容?

  争论6:词性分类不同。“科学素养”中的“科学”是一个形容词,还是一个名词?“科学”作为一个形容词,在中国通常指“正确的”“好的”;若作为一个名词,“科学”有自己特定的含义。

争论7:主体角色差异。确定“科学素养”中的“科学”这个词的定义、内涵、范围、评判标准等的主体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线科学家,还是从事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教育等的人员?不同的人群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如何能减少争论呢?还得弄清楚“科学素养”中的“科学”究竟指的是什么。

 

3、“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中的“科学”

在网站上,中国科学院学部对自己是这样介绍的:“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咨询机构。负责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和重大科学技术决策提供咨询,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提出研究报告,对学科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目标提出建议,对重要研究领域和研究机构的学术问题进行评议和指导。......现设有数学物理学部、化学部、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技术科学部六个学部。

中国科学家院的六个学部设置也说明了在中国“科学”所指的内容范围。如果没有特别说明,日常语境中作为一个名词的“科学”,都指的是这个内容范围,如“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家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科学技术普及”“科学技术协会”。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章程”中,学部包括文学史学哲学部、经济学部、社会政法学部、国际研究学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这六个学部也说明,在中国“社会科学”所指的内容范围。日常语境下,“社会科学”不会简称为“科学”,只能简称为“社科”。

 

4、《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中的“科学”

  《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为美国科学教育编写的基础性、建议性文本,书名的“科学”实际上“科学素养”的简称,即后续配套书《科学素养的基准》《科学素养的导航图》中的“科学素养”。

《面向全体美国的科学》全书有124个大类的主题,第1-3章处理的是科学、数学和技术(这些统称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的性质;第4-9章覆盖从科学、数学和技术人类目前所获得的基础知识;第10-11章描述的是科学事业史以及它作为工具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运行;第12章说明科学素养对思维习惯的重要性。

书中有一段特别说明:“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很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尊重自然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显然, 这个“科学素养”与书中的多次出现的“科学”并不一致,而且也宽泛很多。

而在没有特别说明情况下,书中的多处“科学”既指的是自然科学,也指的是人类研究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的事业,这一点和上述“中国科学院学部”中“科学”的内容一致。与此同时,第7章“人类社会”关注的是社会科学的部分内容,但侧重于“建立在科学调查的原则上提供观点”,以区别于“文学、戏曲、历史、哲学和其他非科学学科对人类理解自己的贡献”。

 

5、如何更好地理解“科学”

在讨论“科学素养”和“科学”时,建议大家至少阅读《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第一章“科学的性质”,该章从“科学作为一种世界观”、“科学作为一种探究活动”和“科学作为一种事业”三个方面来描述“科学”。我把这一章的几个基本结论抄录在这里:

科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世界是可被认知的,科学观点是会变化的,科学知识是持久的,科学不能为所有问题提供完整答案;

科学作为一种探究活动:科学需要证据,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融合,科学提供解释和预测,科学家要努力鉴别避免偏见,科学不仰仗权威;

科学作为一种事业:科学是一项复杂的社会活动,科学由学科内容组成在不同机构里开展,科学研究中有着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科学家在参与公共事务时既是专家也是公民。

我们读完了这些由美国众多一流科学家达成的对科学的共识,一定会减少对“科学”这个词汇的误解、偏见和滥用。

   

6 结语:我的观点

行文到此,大家已经知道了我的观点。是的,我接受《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素养的基准》《科学素养的导航图》中关于“科学素养”和“科学”的全部表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42-974625.html

上一篇:第N次工业革命的判定
下一篇:我国院士评选中的学术自治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19 武夷山 史晓雷 周健 陈冬生 汤伯杞 刘立 郑小康 张钫 文克玲 杨正瓴 蒋永华 晏成和 gaoshannankai wangqinling ep4h zjzhaokeqin bridgeneer nm2 caoqingwe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