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q83111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gq831113

博文

中国狂犬病的传播与控制(一)

已有 4663 次阅读 2012-3-3 20:5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国, 狂犬病

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或“疯狗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为主要特征,是迄今为止人类唯一病死率高达100%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传染方式主要由患病动物咬伤后感染人。动物之间也可经口感染,也可发生吸入感染. 人一旦被咬伤或抓伤, 狂犬病病毒即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 致使人发病。病初头痛, 乏力烦燥, 流涎, 怕风, 怕水, 怕声, 怕光。由于对凉气敏感, 所以见到水则全身痉挛, 故又称恐水症。通常发病34 d , 因全身麻痹而死, 死亡率为100%

公元前556年,我国就报道了首例人间狂犬病。狂犬病在中国已经持续了2500多年。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对狂犬病进行记录,此后先后出现了3次流行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年报告死亡数最高达1900多人。第二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1981年全国狂犬病报告死亡7037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报告死亡数最高的年份。整个80年代,全国狂犬病报告死亡数都维持在4000人以上,年均报告死亡数5537人。第三次高峰出现在21世纪初期,狂犬病疫情重新出现连续快速增长的趋势,2007年全国报告死亡数高达3300. 我国是受狂犬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的年报告狂犬病死亡人数均在2400人以上,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位;一直位于我国各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数的前三位。

病例时间分布上看,狂犬病全年均可发生, 2003 年后发病的季节性日趋明显, 主要集中在秋季( 79 ) 与冬季( 1012 ) , 20032005 年期间秋冬季节的发病人数分别占发病总人数的33.42%31.86% 2006 发病人数逐月升高, 秋季的8 ( 386 ) 9 ( 393) 形成明显的发病高峰.分析狂犬病的传播和发病机理,我们可以将狂犬病的季节性总结为三个原因:

1)夏天和秋天,人们穿的衣服比较单薄,于是对狗的咬和抓缺少一层保护。另外,在夏天和秋天人们的户外活动比较多,特别是农民。这就增加了狗和人的接触。而且据报道中国人狂犬病50%~70%的病例发生在农村。(2)在这些季节,狗比较烦躁,易于彼此的攻击和抓咬,也易于攻击人类。(3)在7-9月,学校放了暑假,孩子们没人看管,容易挑逗狗。事实上,中国人间狂犬病25.7%病例是学生和无人照看的孩子。(4)另外,温度可能跟疾病病例的波动性有关系。在夏天的高温下,狂犬病病毒更易于存活。我们知道中国发病病例主要分布在四这些都说明狂犬病的传播与天气有关系

从地区分布上看,我国狂犬病疫情主要分布在人口稠密的华南、西南、华东地区。近5年来狂犬病死亡累计人数居全国前5位的省(区)分别为广西、贵州、广东、湖南和四川,合计报告数占同期全国病例报告总数的60.85%。疫情波及范围不断扩大,1996年全国仅有21个省(区、市)98个县区报告狂犬病疫情。

    到2007年,全国已有23省(区、市)984个县区报告狂犬病疫情,占全国县区总数的34.30%。近年来,南方和东部地区的狂犬病疫情居高不下,既往发病率较低的中原和华北地区疫情急剧上升。2000年河南、河北省仅分别报告1例狂犬病病例,到2007年已分别报告196例和144例;已持续11年未发现病例的北京市近年来也开始出现本地感染病例。从数据来看,狂犬病在中国存在从南部到北部的扩散。

我国疫情持续高发的原因。首先,传染源数量庞大,免疫率低。我国饲养的犬、猫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其次,部分人群暴露后不能进行处置或处置不规范。此外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中国狂犬病的传播内在机制还不是很清楚。(详细内容可以参考:中国狂犬病防治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二〇〇九年九月http://www.moh.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9513/200909/42937.htm

        鉴于在中国狂犬病的流行不但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并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根据狂犬病的患病机理建立不同的模型来研究其在中国的传播机制和性态

        依据狂犬病的传播和患病机理建立了一个SEIRS确定性常微分模型来描述狂犬病在狗人之间和狗狗之间的传播。对于建立的模型,首先进行动力学分析,再利用从卫生部得到的狂犬病年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发现模型的解和卫生部发布的实际人的狂犬病染病数据得到了很好的吻合。此外,我们估计出中国狂犬病的基本再生数为2,并预测了今后50年患病人数的大致趋势:今后几年患病人数将会下降但是2030年将会达到另外一个高峰。我们对相关的参数进行了关于基本再生数的敏感性分析并比较了扑杀和预防接种两种措施。最后我们得出结论:(1)降低狗的出生率和增加狗的免疫覆盖率是我们控制狂犬病的最有效措施。(2)大量易感狗的扑杀可以通过接种免疫来替代。

PLoSONE-ZJSZR.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6196-543688.html

上一篇:生态模型的斑图选择及随机噪声作用
下一篇:中国狂犬病的传播与控制(二)
收藏 IP: 202.120.14.*| 热度|

1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