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好学生训练营:做学问与做人是不同的 精选

已有 5862 次阅读 2011-11-14 22:34 |个人分类:师生之间|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学生, 教授, 做人, 做学问

“......那时我讲北大是做学问的地方,但是就重要性讲,还是做人第一、做学问第二。做人的问题很复杂,但也很简单,就是在人的质量和品德方面有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人做好了,学问才能有好的发挥。......”——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谢冕在北大中文系97级迎新会上的演讲《富有的是精神》

 

昨天发了一篇《好导师训练营:谈理想,更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得到了许多人,特别是刚进入这个领域或者准备进入这个领域的学子们的赞同和附和,我觉得这篇文章会受到关注,但得到如此的关注,是我始料未及的。在回复评论中,觉得应该再写一篇文章,谈谈导师对学生想说的话。

 

许多老先生都告诉我们,做学问与做人有许多关联,只有先做好了人,才能做好学问。我也一直信奉这个为至理名言加于理解,但总没有想透。直到有一天,大概过去有几年了吧,我与一位美国的华人教授无意探讨到这个问题时,他给出的一个论断非常精辟,让我豁然开朗:做学问与做人是不同的,做学问是别人眼里都觉得没事儿,而你觉得有事儿;做人是别人眼里都觉得有事儿,而你觉得没事儿。不得不佩服,这个说法实在太高明了,是上述说法的重要补充!这位教授不仅学问做得好,人也做得很棒,于是我立即更新了我的认识,继续理解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其实上述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前者是说明做学问与做人的时间顺序,后者说明二者的差别。

 

由于做人与做学问的统一性,下面的讨论中将不再将二者分开,但更侧重要讲的是做人,这其实也是我非常想对自己的学生讲的话,虽然是大道理,但我还是希望学生读者能读下去。

 

好学生应加强道德修养。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放在最前面说。新时代的学生在家长的呵护下长大,慢慢学会了以自我为中心,一般不会主动考虑别人的感受,这可能是这个时代学生的最大缺点了,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进入研究生阶段,要主动加强合作、沟通方面的训练,刚开始训练是作为技巧,时间长了,就成了习惯,就变成了自己的修养。如果一个学生在一个群体中总能表现得与大家不一样但非常得体,这就是一种人缘优势,会为自己将来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机遇只为有准备的人准备”。道德修养在大的方面,要注意自己的诚信,这个话题展开,就可以写一本书了,这里只想重复一句“诚信是立人之本”,要言而有信,而不能背信弃义,处处利用别人的善良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诚信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这里不展开了。心术不正的人,也许会成才,但一定不会成为大才,不会成就大事业。道德修养还体现在学生要学会感恩,其实,在你能有所成就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也许以后导师会因为你的贡献而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至少在就读学位期间还是看不出来的,你应该首先感谢的是导师提供了你这个机会和平台。现在许多学生动辄抱怨导师占了自己的多少便宜,但仔细体会一下,也许不是那么回事儿,导师在你成为他的学生之前就是导师了(好歹也算个半成功人士吧),没有你他自己已经混得挺成功了,你总不能说他的成就是你造就的吧。而从导师的角度来看呢,他如果不招你,会招别的学生,做你现在做的事儿,你如何能肯定,那个潜在的另外一个学生一定比你差呢?也许,那个学生是更合适的呢,你不要不高兴,因为从你现在的抱怨就可以看出,你对这个导师来说,其实并不是最合适的。缺了你,导师还是导师,而如果导师没有提供你这个平台,给你这个机会,你的学位是没有着落的。也许你可以找另外一个导师,但那一切都是未知的,你凭什么肯定那个导师一定比现在这个导师好,既然如此,你报考的时候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选择那个导师呢?你应该是取舍过的吧,当时一定是觉得这个导师好才过来的。别说你是被骗过来的,怎么一脸无辜的总是你?关于道德修养问题,有时候在一些小的方面也能体现出来,比如:学生与导师写信中,称呼导师为“你”,这是无心之过,但可看出一个人的涵养。在现代汉语中,“你”与“您”是有差别的,后者代表尊称,虽然口语中我们一般分辨不出“您”与“你”的差别,但是在邮件中指代导师的时候“你”还是显得非常刺眼的,许多学生并没有注意这一点儿,会给导师产生不好的印象,觉得你缺乏修养。其实,这个稍加注意就可以避免了,到目前为止,我提示过的学生在以后都改掉了。当然,关于道德修养问题,不仅仅学生要加强,导师也要加强,道德修养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

 

好学生要学会主动与导师沟通。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出现矛盾的时候要主动化解矛盾。人与人在一起,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了矛盾,怀恨在心,而不想办法解决,对导师,对学生都没有好处,尤其对学生不利,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应该更主动一些。有些矛盾,可能刚开始就是一些小的误会而已,应该消失在萌芽状态。与自己的顶头上司发生矛盾其实是最不明智的(虽然我不喜欢将导师称为老板,但说是上司应该是不过分的,硬要说导师与学生是平等的,那只是在探讨学问上),所以我建议此时应该是学生主动进行沟通,导师作为一个长者,当你有这种姿态的时候,导师是不会与你计较的;另外,导师比学生更要面子一些,当你给足了导师面子,导师也许内心会感激你的,也就是说,这个在外人看来有事儿的情形,在你这里没有看出什么事儿,还体现了你的大度。另一个方面,是学业与研究方面的事儿,如果能与相关老师保持联系并多交流,一般来说就会获得更多的优势,毕竟老师的一句点拨可能会让你在某些问题上豁然开朗。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应主动拿出来与导师沟通,征求导师的意见,不管导师的意见是否具有建设性,但你至少看到了导师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也让导师知道了你的想法。我认为,在与导师讨论前,应该将想法变成书面可表述的内容,有可能刚开始你的想法比较肤浅,在你进行文字整理的时候,其实也整理了自己的思维,又会有许多新的idea冒出来,这是整理的一个重要的副产品,可不要小看。导师最反感的是学生拿出一堆完全没有进行认真思考过的内容,学生自己都表达不清楚的东西,怎么能奢望导师看明白呢?拿出这种东西,也是对导师的时间极其不尊重的表现。这个过程完成后,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打印版本送给导师,那要看导师的习惯,如果一个导师喜欢电子办公,给一份电子邮件是非常合适的选择,如果导师不太喜欢用电脑,打印一份送过去。两三天后,或者下次碰到导师的时候,主动询问,并试探是否能约一个时间单独讨论一下,或者安排在下次组会上讲讲。但是,我见到更多的学生,并不是这样,总是让导师催着、逼着,一拖再拖,甚至有时候让导师忍无可忍地说出:读学位是你自己的事儿,与我有什么关系?

 

好学生要学会自我培养,自我塑造。在教育家眼里,人才是可以定制的,人才是可以培训出来的,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正确的,所以,许多导师都乐意从好大学里招研究生,然后按照自己的模式来培养。在他们看来,经过自己培养的学生才是合格的,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他们都认为,只要按照他自己摸索的的规律培养,这些学生就有了做好工作的才能。我要说,这是想当然的,因为他们过去的所谓教育经验,都是来自个案的,未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律,如果用这样肤浅的规律来套一个新的学生,许多情况下可能并不能得到以前那种满意的效果,于是,导师们可能就认为这个学生有问题而丝毫没有怀疑是自己的个案规律有问题。人之常情,大家都自然不自然地这么做了。虽然一直在强调个性化教育,但这在具体操作上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导师面对的是多个学生。如果学生明白的这个道理,就要想方设法地加强自我培养,就要志存高远,要有自己的想法。借口导师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所以自己做不好,那是在为自己的懒惰和无能辩解。中学是老师教会你具体的知识,大学老师教会你如何学习,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是告诉你如何思考,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你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不能奢望导师手把手教你,而且有时候也真得教不了。比如新仪器的使用,也许导师自己都没有动手操作过,但你别以为人家不懂,要是不懂,他花那么多钱买它干嘛?不要因为自己会了某样东西而导师不会就沾沾自喜,觉得导师不如你了,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要知道,导师能成为导师,也不是靠简单的混能混出来的,有更多的地方值得你学习(缺点除外)。最后,借用一句印地安谚语:如果我们只知道别人教给我们的东西,那么我们只学会了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评价哪一个东西更重要。虽然自我教育贯穿于整个受教育过程中,但在研究生阶段,自我教育已经取代给予教育,占更重要的地位。不管何时,别人放弃了你,你不能放弃自己。

 

好学生要有集体主义理念,要学会替导师排忧解难。学生进入导师课题组,要抱着为课题组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为集体发展建功立业的想法参与科学研究,而不可仅仅为了实现个人的小价值、小利益去参与许多学生,认为自己在导师的实验室最多工作3-6年,一直将自己作为一个过客,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就特别关注,而与自己无关的,不管你导师觉得这件事儿多么重要,与自己也没有关系,而只是应付了事儿。积极主动办一件事儿与应付差事,其结果是非常不同的,导师不傻,一眼就能看出来。学生偶尔因为客观原因没有做好一件事儿,导师并不会怪罪,但如果一直如此,导师怎么可能不对你恼火呢?因为这些行为只能让导师认为你是非常自私的人,让导师对自己有这样一个印象非常不好。其实,整个集体好了,每个学生都会受益,这个道理不用多讲。我一方面号召导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些问题(参见《好导师训练营:谈理想,更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这里我也要号召同学们应站在导师的角度考虑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在导师特别忙的时候,把论文递过去,结果抱怨导师不及时修改,还理直气壮的说导师就应该及时给学生修改文章,甚至给导师上纲上线。好学生是肯定不会这样做的。好学生,要么看看导师有没有什么可帮的,要么就赶紧写别的文章、做别的实验,等导师一有空再找。总之,师生的进步是相辅相存的,缺一不可,但良好的合作对学生更重要,这是我一直在强调的。师生合作失败,导师还是他的教授,而你的学位就可能不保。

 

刚才,我在写作这篇博文的时候,儿子却偏偏跑过来打搅,询问我下面这个事儿是不是真的:
冬天是橘子味道最好的季节。但是,有时会碰到酸酸的橘子。这种时候,有一种方法可以让酸橘子变成甜橘子。方法超级简单,将橘子放在自行车的篮子里,在四周转一圈。回来后,你再尝尝篮子里的橘子,啊,真是不可思议啊。酸橘子不知怎么回事变成了甜甜的橘子了。
我说不知道,不如我们来做个试验测试一下,如何在家里做这个试验呢?儿子说拿两个橘子,一个进行冲击,一个不动,但我告诉他,橘子本身就有酸有甜呀,你怎么知道被冲击过的橘子是本来就很甜,还是冲击后变甜的?所以我们还是用一个橘子吧,这个橘子一分为二,可保证它们的甜度是一样,其中一半进行冲击,另一半放在那里不动。进行完这个试验,儿子自己要亲口尝尝是不是变甜了,我说,不对,不应该是你尝,应该找其他人去辨别,哪个更甜,因为你自己可能有先入为主的感觉而不客观了。儿子找爷爷奶奶尝尝,果然如此,从而验证了这个橘子变甜的做法是正确的。
找找网上的解释:甜味的变化与橘子当中含的酸度的不同有关系。橘子里既含有产生甜味的糖,也有产生酸味的酸,酸是很轻易受到冲击的,所以它在受到冲击后,就会减少。也就是说,因为酸减少了,所以才会感觉到甜。

 

完成了这个试验,我与儿子都有收获,他学会了科学思维,我体会出了做人的道理:不管做学问也好,做人也好,遭受了更多的冲击,那不是坏事,因为你可能会变成了人人喜欢的甜橘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508053.html

上一篇:好导师训练营:谈理想,更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下一篇:为未来数年找个家:如何选择合适的博士生导师
收藏 IP: 58.41.123.*| 热度|

25 赵纪军 徐耀阳 刘用生 朱新亮 赵凤光 吕喆 鲍得海 李学宽 王芳 贾玉玺 唐久英 章娟 常小玉 陈学伟 李红 李宇斌 刘严萍 张海权 crossludo CCEAJJSHEN ahsys apple810 xsongy lingling101 zhujiangj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2: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