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lin Wu Bolg Quantum Hermene ...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sglwu philosophy of physics、philsophy of technology、quantum hermeneutics

博文

《产业哲学导论》的部分前言

已有 2693 次阅读 2014-5-21 21:24 |个人分类:科学技术的哲学与教学问题|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哲学, 技术, 产业, 产业哲学

吴国林

      这是我主编的《产业哲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14年)的前言的“第三节”内容:

 

第三节 产业哲学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我们在这里简要说明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与产业哲学的关系。

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对科学及其演化过程中最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国际上已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哲学家和经典文献。科学哲学已经形成了一批重要的范畴,比如科学事实、科学观察、科学发现、科学预见、科学推理、因果性、决定论、证实、证伪、证认、科学方法等。科学哲学的有关结论对自然科学本身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苏格拉底开始,技术被规定成一个缺乏内在性的东西,因而受到贬低。传统科学哲学肇始于逻辑实证主义方案,拒斥形而上学,把科学哲学的工作限制在对科学概念、命题和判断进行逻辑分析和意义分析。技术哲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作为部门哲学、哲学的分支学科、哲学关注的特殊领域,从属于一种或几种哲学传统和哲学纲领;另一个是作为一种新的哲学传统,就是一种哲学纲领。直到20世纪后半叶,技术哲学才得以建制性的兴起。20世纪后半叶的技术哲学从一开始就是以它对“技术”的反思和批判而引人注目的。而科学哲学一开始是以对科学的弘扬、辩护而宣告自己的诞生的。

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对人类改造自然或对技术过程进行总体性思考,或对其反思。技术哲学就是对技术及其演化过程中最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技术知识的基本形式是技术原理和操作方法,技术活动的最典型形式是技术发明和技术开发,进行技术发明的主要社会角色是发明家。技术哲学采用的范畴主要有天然自然、人工自然、发明、设计、工艺机器、技术改造、技术设计、技术创新等,但是,到目前为止,技术哲学并没有对技术认知、技术推理、技术逻辑等进行深入研究,还停留在技术的伦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之中,简言之,技术哲学还没有“哲学”起来。

从历史来看,工程与科学、技术并不一定发生联系,但是,在当代科学、技术与工程有深刻的联系,重大工程的后面总有科学与技术的支撑。工程哲学(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是工程及其演化过程中最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工程哲学研究造物活动和人工物品。工程是现实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工程在于建造(making),对影响人类生存发展条件问题的解决方案加以实施。工程哲学的主要范畴有计划、决策、目的、运筹、操作、制度等。工程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原理、设计和施工方案、预测和决策方法等,工程活动的基本内容是计划、预算、执行、管理、评估等,进行工程活动的基本社会角色是工程师。目前,工程哲学比技术哲学的“哲学”程度还要低。

产业哲学(philosophy of industry)对产业及其演化过程中最基本问题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考产业是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和工程手段,直接或间接面对天然自然或人工自然,生产出各种产品或提供各种服务来满足人类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生活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产业将有力地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活动的方式。产业哲学要关注产业推理的思维规律,或者说是产业发展时,人用什么思维去指导产业的发展。产业哲学关注产业的发生、发展和演化,关注产业的结构、体系、布局等基本问题。经济学家把产业看成既定的经济现象,而哲学家并不把产业看成当然,而是追问产业的由来和本质。

产业哲学不仅要研究产业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要揭示产业的本质和要素。唯其如此,当产业发展出现新的特征和规律,当产业经济学的旧范式遇到问题时,产业哲学才能为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对产业提供新的洞见。产业哲学采用的范畴主要有规模化、批量、收益、机器、制度、市场、产业化等。

存在是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从与存在(being)的关系来看,科学活动的特征是展现存在、诠释存在或解蔽存在的。技术活动的特点是变革存在或构造存在。技术是工程设计、工程活动的基本要素。若干不同的技术构成了工程的基本内容。即是说,工程是技术所构成的系统。工程活动需要多种技术,工程是技术的集成。工程活动的特点是创造出一个系统性存在。工程可以分解为多个独立的存在者,这些存在者之间具有协调性和系统性,构成工程的整体结构与功能。工程不一定具有社会性,比如,某个秘密工程,只有少部分人知道。而产业既具有规模性,同时还具有社会性,产业的产品最终必须被大众消费。产业活动是大量生产出同类的存在,这些存在者具有家族类似性。

对产业哲学的理解有两个角度,一个是作为哲学的分支学科、哲学关注的特殊领域,一个是作为一种新的哲学传统。作为分支或部门的产业哲学,从属于一种或几种既有的哲学传统,在这个哲学纲领指导下做具体工作,解决难题,属于科学哲学家库恩所称的“常规活动”;而做为一种哲学纲领的产业哲学,需要具有原创性和革命性,是对原有哲学传统的超越。

从科学哲学来看,科学哲学的历史是先有科学的哲学(scientific philosophy),后有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科学哲学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兴起,后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科学实在论等主要流派,科学哲学发展成为强有力的哲学分支。

从学科意义来看,产业哲学的兴起相当晚。尽管早有福特1929出版的《我的产业哲学》,那还算不上学科意义的产业哲学。国际上真正较为系统研究产业哲学的,是在中国兴起的。我国产业哲学的研究主要是在21世纪初兴起的。2005年1月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倡议并主持召开“产业哲学座谈会”, 会上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朱训号召开展产业哲学研究。2005年4月由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研究所、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产业哲学与企业生存发展战略研讨会”。2006年6月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主办、清华大学以及江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江西财经大学共同协办产业哲学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产业哲学专业委员会筹备会”。

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是我国产业哲学的创始者,对产业哲学作出了许多贡献。万长松教授于2008年在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产业哲学引论》,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产业哲学的专著,这部专著主要是从STS(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这样一种大的范围来着眼的,即从产业与科学、技术、工程、社会角度来展开研究的。

对新学科的划分、命名和圈地,曾经是中国学术大跃进的重要标志。当代中国的产业哲学学者应当始终抓住“产业何以能够成为哲学的核心问题?”这个基本问题,关键要从哲学上手。尽管产业哲学与STS争领地,与应用伦理学,与环境问题研究,与全球化问题研究等争夺地盘。现代产业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并不是任何关于产业的研究都可以纳入产业哲学的范围。

要深刻认识什么是产业哲学,就必须从这个哲学学科的内在历史发展中寻找根据。审视西方哲学史,讨论主题有实在、理性、真理、知识、逻辑、自由、正义、德性、上帝、艺术、美、政治、法律、自然、科学等,但没有产业。虽然产业每天都与人打交道,产业并没有受到哲学家的关注。

从苏格拉底开始,哲学就被认定为一种理性的事业。所谓理性就是内在性的根据,它不是想怎样就怎样,而是有自身的逻辑。根据这个内在性的原则,事物自然而然地生长起来,而不是强迫的。按照这一内在性原则,技术不是自身生长出来的,而是人的创制、是一种技艺、一种艺术,这就是说,技术是缺乏内在性的东西。因此,历史上,技术并没有成为哲学关注的对象。

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首先是理念,被放在本体论的最高位置,其次是工匠的制作物,第三是艺术家的作品,即是对制作物的模仿。亚里士多德把全部学术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理论科学,包括第一哲学(或神学)、自然哲学、数学;第二等级是实践科学,包括政治学、伦理学、家政学;第三等级是创制科学,包括文学、艺术和美学等。从这一意义来看,技术的地位不高。虽然技术的地位不高,但技术总与手工制作、技艺有关,而产业基本上靠不上边。

亚里士多德明确区分了自然物与制作物。自然物是由自己的种子、靠着自己的力量而生长出来的;而制作物不是靠着自己的力量生长出自己来。树是可以自身生长起来的,其根据在树的内部。使刀成为刀的那个东西,不在刀的自身内部,而在刀的外部。比如一块石头也可以成为一把刀,关键在人的认定。可见,自然物体现的是 “内在性原则”。而作为制作物体现的是 “外在性原则”。从这一意义上,产业也是体现“外在性原则”的。

“产业的哲学”(industrial philosophy)与“产业哲学”(philosophy of industry)是有区别的。一般认为,产业的哲学属于部门哲学,如信息产业哲学;而产业哲学属于产业哲学的研究纲领。但是,就研究产业哲学的初创现状来看,当前产业哲学的研究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关注具体产业部门的哲学问题,一是逐步形成不同于其他的产业哲学的研究纲领。

产业哲学又是一门应用哲学,产业哲学需要深入探索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等具体视域的问题。产业的发展关乎人类的生存,也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深刻反映,在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哲学的介入。我们认为,充分理解马克思关于“产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对于构建产业哲学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哲学应当研究以下问题:

(1)产业哲学的研究对象。产业哲学是以产业现象,还是以产业理论为研究对象?由于哲学具有普遍性和根本性,产业哲学应当以整个产业为研究对象,同时,产业哲学又不能限于具体产业的演化规律,而是从具体产业的演化规律或理论中,探索出产业范式的演变。简言之,产业哲学就是对“产业的一般”的反思,就是产业所呈现或隐喻的智慧。产业哲学就是对某些产业理论、重大产业现象或重要产业事件进行哲学反思。

(2)研究描述产业的基本概念。规模、批量、成本、收益、机器、制度、计划、市场、产业化、城市化等能否能为产业哲学的基本范畴?这些概念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有没有层次关系,何者为核心概念?能否用系统哲学加以观照?

(3)马克思主义的产业哲学包括什么内容?给我们构建产业哲学什么启示?

(4)产业哲学不仅要研究产业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去呈现和揭示产业的本质和特征,产业的生成、发展与演化的规律。如果产业哲学仅仅局限于研究产业的本质与演化规律,那么,它最多仅上升到经济学哲学的层次,并没有上升到更一般的产业哲学层次。唯其如此,当产业发展出现新的特征和规律,产业发展从旧范式向新范式转变时,产业哲学才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视角,或者说,企业家、经济学家这时才会从哲学家这里找到对产业的新理解。

(5)产业的本体论问题。如果说技术与人工物相联系,那么,产业又与什么样的物质形态相联系呢?产业的实在性、产业的结构与功能等如何?有人的意向性渗透在产业的“本体”之中吗?产业的本体是构成,还是生成?

(6)产业的认识论问题。科学认识论寻求科学的产生和演化的规律,取得了巨大成功。技术认识论正在研究之中,也取得了进展,并且技术的现象学研究是一道独特的视角。那么产业的认识论又会给我们提供什么启示呢?面对产业,我们能够看到什么?产业对于人认识世界又有什么作用?产业是由一系列相关的产品构成的,产品又是技术人工物,任何产业的存在都是社会对相关产品的选择或认同。产业逻辑是什么?

(7)产业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产业是在人类与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的形态和内涵也在随之改变。目前对产业的研究多停留于经济领域,研究的是利益层面的问题。但产业是一种劳动,有组织、有相当规模,是联结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密切关系,从第一产业发展到第三产业乃至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或文化产业等)的过程中,随着产业演化的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逐渐增多,涉及的领域也日渐广泛。我们需要协调产业、人类自身的伦理、道德和自然的关系,克服生存危机;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产业与环境、资源和社会的关系,以保证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是为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现今,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更需要产业哲学的导引,和谐社会的构建要统筹好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间的和谐,将追求利益与保护生存环境统一起来。

(8)产业与人的本质的问题。由于产业将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引领社会变革与发展、引领人们的自然观与伦理道德观的转变、改变生活方式、改造主客体关系、转变社会发展观、促进人的发展,产业结构将影响和改变原有的社会结构和功能等。比如,知识产业要求有知识工人,进而形成知识阶层,知识阶层有利于形成更为稳定的社会结构。因此,需要把产业置于“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经济——社会”的复杂网络链中去认识和把握,通过对产业和产业现象的哲学研究,透视产业的本质和人的本性的关系,需要研究产业以何种方式揭示人的本质力量,又在何种形式下不利于人的发展。

(9)典型产业案例的哲学研究。如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汽车产业、产业集群等的哲学分析。

(10)产业的方法论问题。通过对典型产业案例的分析,分析它的方法论意义,包括产业的现象学研究。

事实上,产业的显现有四个途径:一是产业自身的显示;二是产业在经济中的显示;三是产业在社会中的显示;四是产业通过科学与技术显示出来。对产业进行哲学分析,首要的问题是理解产业与产业发展的根源(origins),没有这一理解,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产业的伦理与社会问题,也不可能理解产业发展的机制。这就是说,需要借鉴分析哲学的方法来对产业及其产业演化展开深入的哲学研究。

由于产业哲学处于初创阶段,目前的产业哲学主要是对一些产业问题展开讨论。当代产业哲学的研究必须做到,产业哲学必须解释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二是产业的哲学解释应是整合到传统哲学之中。产业哲学研究的社会的、规范的评价的内容是产业哲学的研究内容,但需要建立在一个可靠的基础之上,这就是对产业本身的分析,就是对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研究,以及对产业的价值论研究等。

限于时间与篇幅,在本书中,我们并不能对上述问题一一展开研究,而侧重于对产业的哲学问题展开研究。余下的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展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363-796526.html

上一篇:印度随地大小便,“三”啊!
下一篇:将举行知觉的理论负荷性的学术报告会
收藏 IP: 222.201.155.*| 热度|

1 吕乃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