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和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美国史研究通讯版)

已有 3963 次阅读 2011-5-14 17:33 |个人分类:美国问题研究(07-11)|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美国史研究通讯, 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 中国的美国史研究

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和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美国史研究通讯版)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11514日发布

 

近七年前,笔者撰文.《德高望重的邓蜀生先生和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载《美国史研究通讯》,2004年第2期(200412月),第23-27页。学术交流网/学术问题研究/20041123日首发。现在我的博客上发布美国史研究通讯版。照片6张翻拍自该刊。

 

*******************88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美国史研究经过教学和研究工作者、编辑和出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其中有一位德高望重、有口皆碑的美国史研究专家。他为推动中国的美国史研究作出卓越贡献,迄今已经81岁高龄,集学者和编辑于一身。他不在大学任教、不是研究生导师,也不领衔教育部或社科院重大课题项目,然而不仅他的美国史研究论著在中国美国史研究界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在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方面发挥了其他美国史专家无可替代的作用,是近半个世纪以来是我国组织出版美国史著作的“第一人”,他就是我们所尊敬的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邓蜀生先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邓蜀生先生先后出版了《伍德罗·威尔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9月第一版)、《罗斯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6月第一版)、《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重庆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美国历史与美国人》(人民出版社,19931月第一版)等著作。

 

《伍德罗·威尔逊》出版于改革开放初期,他对威尔逊的评价给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前言》中他写道:“威尔逊的政治思想和奉行的政策是一个保守派,却博得了自由派的喝彩,把他奉为偶像,一度还拥有‘救世主’的名声。可是,他很快就郁郁不得志地离开了政治舞台。他不是随波逐流或任人摆布的平庸之辈,而是二十世纪初期美国冲出西半球寻求‘世界领导地位’活动中的一名干练指挥官。他不失时机地、有步骤地把一个有孤立主义传统的美国拖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美国第一次赢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发号施令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巴黎和会中,在英、法等国老牌帝国主义的政客们面前,却又显得是那样进退失据,没有章法。”这部著作虽然只有15万字,却在书后附有一定篇幅的威尔逊生平简介、参考书目举要、译名对照表,具有严格的学术出版书籍的规范。

 

出版于1985年的《罗斯福》一书,不仅集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而且力求实事求是地叙述和评介罗斯福这一历史人物,给人们以耳目一新之感。写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与移民——历史·现实·未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研究美国移民问题的力作,他开创了我国移民史研究的新领域,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考察移民对于美国发展的多方面影响。在邓先生看来,“在美国这部波澜壮阔、蔚为奇观的移民史中,有宽容大度、振顽立襦的光辉篇章,也有使民族汗颜的种族迫害丑闻。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邪恶交织而成的美国移民历史,是十分值得回顾和研究的。”

 

《美国历史与美国人》的出版则集结了邓先生30年来学术研究的足迹。他在《自序》中写道:“19448月我在重庆《大公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印缅前线战地通讯。从那时算起,到编选完毕这本文集的1992年春,相隔将近50年了,其中有十多年是在农场改造、农村劳动、‘浩劫’洗礼和干校锻炼中度过的,其余的年月,都是在新闻出版岗位上或编或译或写。总算出了一些书,写了一些文章”“50年代我是从事国际时事编辑和评论写作的。从1957年下半年起搁了笔。搁笔3年多回到出版社以后,工作由时事转为历史,干起外国历史编辑这一行。由于历史的原因,美国史成了我新的工作对象。算下来,涉猎美国史领域也有30年了。”“作为一名编辑,第一要务是要选好稿、编好书,就是通常所说的‘为他人作嫁衣裳’。”“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那就是编与写很难分家。要编好书,必须知书,要深入下去,知识却要尽可能广博,还应成为所从事的工作的某一方面的内行。”“编辑整天同书稿打交道,只要肯钻研,就会心有所得,有所得也就会产生形之笔墨的愿望,编辑与作者一身二任格局就很自然地形成。我这本文集就是我作为编辑而争取成为美国史领域的内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的反映。” “90年代回头去看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写的那些文章,更会觉得了无新意。但它们毕竟反映了一个美国史研究者的足迹。”邓先生的文集无论对于美国史研究者和编辑工作者都有很多启迪,我们可以从中领悟一位亲临其境的战士、一位关注和追踪现实的观察家、一位研究和编辑集于一身的学者,三位一体的邓先生的美国史研究。

 

众所周知,在我国20世纪50-70年代的美国史研究研究著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包括黄绍湘先生著《美国简明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311月第一版)、刘祚昌先生著《美国内战史》(人民出版社,19787月第一版)、黄绍湘先生著《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12月第一版)和黄绍湘先生著《美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912月第一版,19835月第二次印刷),这些著作的责任编辑都是邓蜀生先生,他为这些著作出版所做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黄绍湘先生在1979年和1983年出版《美国通史简编》的《序言》中坦言:“在书稿编审时,邓蜀生同志提出了宝贵的修正、补充意见”。

 

特别需要提出的自1979年到2002年长达1/4世纪的时间里,先是美国通史丛书的组织编写和分别出版[1]。再到《美国通史》6卷本[2]的推出是我国美国史研究新的里程碑,它标志我国美国史研究水平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不仅对于美国史研究而且对于国别史研究,对于出精品、出人才都有重要启迪。这6卷本的总主编是刘绪贻、杨生茂先生,而策划和责任编辑,连同前面提到的美国通史丛书都是邓蜀生先生一人,为了确保这部专著的高质量,邓先生和刘绪贻、杨生茂一起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就组织编辑出版的角度而言,他更是作出了突出的重大贡献。

 

《美国通史·总主编的话》(2002721日)中说:“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出席筹备会(19794月)的人民出版社资深编辑邓蜀生本人是美国史研究者,深感当时我国需要编写与出版新美国史的迫切性。他不独在会上一再出谋划策,还主动为我们我们解决学术著作出版难的问题,代表人民币出版社约稿,并自任责任编辑。”第1卷著者李剑鸣教授在《著者说明》中提及“在本书的准备和写作中,许多人给予了关心和支持”。“不时对作者加以鼓励萡鞭策”,其中首先提到的学者就是邓蜀声编审。第2卷主编张友伦教授在《编者说明》中提到“本书的责任责任编辑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同志也曾不断关心和帮助。”

3卷主编丁则民教授在《编者说明》中写道:“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同志对编书工作,不断给予关心、督促并提出很好意见。”第4卷主编余志森教授《编者说明》中写道:“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在全书编写过程中,不断给予关心、督促并提出很好意见。”第5卷作者刘绪贻、李存训教授在《编者说明》中也写道:“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在全书编写过程中,不断给予关心、督促并提出很好意见。” 第6卷主编刘绪贻教授在《编者说明》中同样写道:“担任本书责任编辑的人民出版社编审邓蜀生同志在我们全书编写过程中,不断给予关心、督促并提出很好意见。”

 

可以说毫不夸张地说,没有邓先生20多年始终不渝的努力,就不可能有美国通史多卷本丛书和6卷本《美国通史》精品的完整出版。单以编辑出版质量而言,据邓先生说,整个6卷本293万字的《美国通史》中的文字差错只有26个字,尽管如此,邓先生在改正了26个字的差错后,又将6卷本《美国通史》重印了一遍,力求精益求精,这种精神在今天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去年《史学月刊》第9期,发表了《六卷本〈美国通史〉笔谈》,邓先生在以《一个句号:六卷本〈美国通史〉出版历程》一文中说:“六卷本《美国通史》在新世纪的第二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它为迄今为止国内最大的一个美国史研究和出版项目画上了一个句号。”任东来在《一部书四分之一世纪三代人》一文中说:“在这项历时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学术事业中,通史的责任编辑邓蜀生是位不能不提及的重要人物。长期以来,他对这部著作的关心、督促和认真的编辑,保证了书的学术质量和以这种完壁的形式出版。他和作者们的交流、切磋和合作,树立了新时期中国出版界编辑和作者完美合作的典范。这位40年代中期就以报道抗战中缅北大捷而成名的年轻记者,后来却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了新闻界。这是新闻界的不幸,因为它失去了一位出色的国际问题评论家;但却是出版界的收获:它多了一位才识兼备的学者型编辑。”王玮教授在《二十五年磨一剑三百万字铸丰碑》一文中感言:“邓先生是出版界的巨孹,同时也是过内老一代知名学者,为中国美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为了这样一项重大的学科工程,老一代学者”“身体力行,皓首穷经,可以说将毕生精力和学术积累都奉献给了这部300万字的学术巨著”。

 

笔者在《出精品、育新人》一文中也谈到:“六卷本《美国通史》无论就其学术价值、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来说,还是就其出版规范和设计装帧而言,在我国出版的世界各国通史学术专著中,均堪称一流”,“这一中国美国史研究人员和出版工作者精心组织、真诚合作的学术成果,为我国组织出版高水平的学术著作提供了丰富经验和有益借鉴。”“作为总主编的刘绪贻先生和杨升茂先生,作为责任编辑的邓蜀生先生,他们的锲而不舍治史的精神尤其令人敬佩。”“他们在25年中已经从在职过渡到退休,然而他们退而不休。在2002年时,他们三位的年龄累计已经是255岁了,年均85岁,他们的学识和经验难道不是可贵的学术资源吗?他们为了学术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的学术工作者的楷模吗?”邓先生1987年即已离休,美国通史多卷本丛书和6卷本《美国通史》的出版

正是离休后的邓先生精心组织编辑出版的经典之作,尤其需要提到的是多卷本中的三卷、6卷本的《美国通史》出版在2001-2002年间,而他的老伴还在2000年时已因重病不能自理,需老邓全天候伺候直到现在,可想而知邓先生在这几年中付出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

 

邓先生是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元老、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顾问,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的健康发展和学术繁荣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在涉及学术争议、学术不端行为等问题的处理上的见解,博得广大会员的认同和赞赏。他还积极推动组织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的出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辑的《美国史论文集》(1980)和《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都是由邓先生出任责任编辑由生活·读书·三联书店出版的。如杨玉圣教授在《祝福邓蜀生先生——写在邓先生81岁生日之际》一文中所说:“写学术评论,也是邓先生的拿手好戏。他的《林肯这个人》和《黄绍湘著<美国通史简编>》,论是评非,实事求是,至今依然是‘书评佳作中的佳作’。在中国美国史学界,书评、评论之所以比较发达,这是与邓先生这样的先行者的身体力行及其贡献密比可分的。”“我们实在是太需要像邓公这样既能通古今之变、又能立一家之言、而且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评论家了。 ” (学术批评网学问人生栏目20041121日发布)邓先生还是中华美国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华美国学会美国学著作出版补贴基金出版中华美国学丛书审议小组的成员,对于90年代以来,大量中华美国学丛书的出版质量把关起了重要作用。

 

这里还要提到的是邓蜀生先生和杨生茂、刘绪贻先生一起于1992年受聘为美国著名的《美国历史杂志》的中国特约编辑[3],我国美国史研究者担任这一职务还是第一次,无疑是邓先生的学术荣誉,但是考虑到保障这项工作及时有效的运转,邓先生提出了他自己退出中国特约编辑一职,并且郑重推荐我来承担这一工作的意见,他的意见得到了杨、刘刘两位老先生的一致同意和美国历史杂志主编的认可,从199212月一期(Vol. No.3)起我取代了邓先生出任中国特约编辑。我自知水平有限,惟有在老先生们的鼓励和支持下兢兢业业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说起我和邓先生的学术交往和合作是多方面,并且经常从他身上潜移默化地学习治学和做人的道理。我参加了邓先生组织的《美国2500历史名人传略》的编译工作,该书由邓蜀生审校,李世洞、黄安年等编译,东方出版社,199410月出版,共153万字。我也参加了邓蜀生、张秀平、杨慧玫主编的《世界系列丛书》,其中包括《影响世界的100次战争》、《影响世界的100个人物》、《影响世界的100种文化》、《影响世界的100本书》和我作为分册主编的《影响世界的100次事件》,以上均有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9月出版。在这个编译和编写的过程中,邓先生从策划、构思、拟定纲目到物色作者、文字编辑加工等,都发挥了重要指导和组织作用,从而保障了书籍的质量,同时感受到他的求真务实精神和严谨治学态度。承邓先生的信任,我还为他组织出版的一些著作撰写书评,如邓先生组织出版组织了美国史话丛书的选译工作[4]我为美国史话丛书写了书评:《别具一格的〈美国史话〉》发表在198556日人民日报上。

 

邓先生的学术贡献远不限于美国史领域,在编辑出版岗位上,他还组织编辑出版了许多有影响的图书。例如泰晤士历史地图册等,轰动全球的张纯如女士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的中译本在19984月由邓先生所在的东方出版社出版。这些译著的出版同样倾注了邓先生的心血。

 

还在2003年初,我和杨玉圣教授就商讨在邓先生八十寿辰之际,为他组织一次民间的学术聚会,一来邓先生坚决不主张为他举行祝寿活动,再则“非典”打乱了既定的设想,去年终于未能如愿。今年下半年以来酝酿民间学术聚会一事再次提出,此议一出就得到了在京许多年事已高的美国史研究者的响应和期颁,而邓先生虽依然不同意专门为他祝寿,但很乐意抽空和老朋友及年轻学者聊天和聚会,这项活动得到了法制出版社社长祝立明先生的全力支持,于是就有了杨玉圣教授文章《道德文章有口皆碑寿比南山青春不老——美国史同仁祝贺邓蜀生先生生日》(学术批评网学术信息栏目20041120日发布)中所说的活动。

 

20日那天,与会老中青学者都十分兴奋,大家饶有兴趣听邓先生侃侃而谈,他谈到完成6卷本《美国通史》的艰辛和欢乐、回忆半个世纪前亲自参与和见证缅印战场和朝鲜战场难忘的情景,包括和当时盟军美国兵的共同生活,乘坐战斗单机飞越“驼峰”的生死考验、只身冒险印度加尔各达之旅等等,都是他以前从未公开吐露的历史回顾,向我们展现一部活生生的口碑史,其中对于邓先生个别战场的报道多年来成为最为直接的、最具原创性的第一手资料。邓先生在回忆当年活动时思维敏捷,对于许多关键性情节和细微末节如数家珍,如果邓先生写成回忆录实在是有益于社会各界的。他在40年代二战期间和美国兵站在一起打日本侵略军,50年代又在朝鲜打美国兵,这些亲身经历犹如弹指一挥间。看来,对于80岁以上的老专家学者,我们都应以“抢救”的心情来记录他们亲历历史的、社会的、学术的经验和教训,以造福后人,我们的中青年学者切莫忘记这些宝贵财富。

 

注释:

[1]《战后美国史,1945-1986》,本册主编刘绪贻,人民出版社,19896月第一版;《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本册主编丁则民,人民出版社,19906月第一版;《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本册主编张友伦,人民出版社,19939月第一版;《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作者刘绪贻、李存训,人民出版社,199412月第一版;《崛起和扩展的年代,1898-1929》,本册主编余志森,人民出版社,20019月第一版;《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本册主编李剑鸣,人民出版社,20019月第一版;以及《战后美国史,1945-2000》,本册主编刘绪贻,人民出版社,20024月第一版,以上总主编均为杨生茂、刘绪贻。

[2]1卷《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第2卷;《美国的独立和初步繁荣,1775-1860》;第3卷;《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1861-19世纪末》;第4卷;《崛起和扩展的年代,1898-1929》;第5卷《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1929-1945》;第6卷《战后美国史,1945-2000》),以上均为人民出版社,200210月第一版。

[3] International Contributing Editors, China :Deng Shushe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History published by Organization of American HistoriansVol. 79 No.2, September 1992

[4] 《美国建国史话》、《美国扩张与发展史话》、《美国社会史话》、《美国科学技术史话》、《美国文化教育史话》、和《美国文学艺术史话》,人民出版社19842月出版。

 

学术交流网(www.annian.net)/学术问题研究/20041123日首发

http://www.annian.net/show.aspx?id=11156&cid=24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444158.html

上一篇:2011年4月南京行博文目录
下一篇:天通苑地区私搭违章建筑谁来管?
收藏 IP: 110.232.35.*| 热度|

1 zdlh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0: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