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未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zchengzhi 独立研究人士,目前主要研究:社会热力学、相对论和宇宙学、暗物质、地外文明

博文

学习漫谈:大学期间如何学习 精选

已有 10024 次阅读 2013-9-19 21:30 |个人分类: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大学, 如何学习

  同学们刚刚进入大学,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适应的问题。那么如何在大学期间合理安排各种学习活动,以便不至于浪费四年大好的光阴,我这里用我自己这几年的一些研究心得体会给同学们分析一下。

  按照我的看法,人的认知潜力在二十岁左右达到了一个顶峰,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这一年龄阶段认知能力也同时达到顶峰。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认知能力还与知识积累有密切的联系。

  然而人的认知潜力达到顶峰,也就意味着在这一阶段,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有最大的潜力可挖,只要我们可以合理安排各种学习活动,就可以用最高的效率获得人生所需要的各种专业技能。这与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到中年以后,虽然认知能力达到了顶峰,但是由于认知潜力不足,要学习新的东西就比较困难了,特别是要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实现人生的转型,是非常艰苦的。

  那么在大学期间如何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认知潜力呢?我的看法是,在这一期间一定要处理好“专”和“广”的问题。

  “专”指得是在这一期间就要开始设定自己的主攻方向了,并朝着这一方向深入钻研下去,不要半途而废。这是由于知识的积累规律所决定的。在我的模型中,我认为一个人的知识积累是呈现指数的形式增长的,因此如果能够在某一个方向深入钻研下去,则在大学期间,利用自己所具备的人生最大的认知潜力,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中达到别人不能够达到的新的认知境界。

  举例来说,比尔盖茨,在大学期间开始编写计算机程序,那个时候这一领域工作的人并不多,而大公司的工程师由于年纪偏大且公务繁忙,根本没有时间和足够的认知潜力来做这一工作,比尔盖茨就自己设计Basic程序,最终一举获得成功。而谷歌的创始人在大学期间利用了互联网刚刚迅速发展的阶段,大家都在忙于一些传统算法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利用大量废旧电脑组成分布式数据库,引起了搜索引擎技术的革命。

  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只要寻找到一个别人很少甚至没有涉足的领域,然后朝着这一方向深入下去,就可以达到别人没有的非常专业的程度,你就是这一领域世界顶尖的专家了。

  反过来如果一个大家都非常广泛涉及的领域,人类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也意味着在这些领域,已经有很多人早就达到了非常专深的境界,自己再继续做下去,意义就不会很大,因为你永远不会超过前人,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何创造了。

  故这里就涉及到一个“广”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一个别人没有探寻过的主攻方向?这时候可以考虑通过广泛涉猎人类已经积累的各种知识来完成。这些知识不仅限于自己教育技术学专业,也可以涵盖数学、物理、历史、文学、艺术等传统学科,还可以涉及传播、电子商务等新兴的学科。涉猎这些知识的目的是要寻找人类知识的“漏洞”,就如同“黑客”寻找网络漏洞一样。一旦人类知识的漏洞被自己发现了,那就可以将其当作是自己今后的主攻方向,取得成功的可能性大为加大。

  我这里强调的“广”,是要去“涉猎”的。也就是说如同猎人一样到处看看,并不是说,你就要如同在学习专业课程那样,仔细翻阅经典著作,并认真完成各种练习题。我认为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一来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二来这样的学习方法导致自己的思维僵化,无法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也就根本无从谈起创新思维。

  如果对我的认知模型有兴趣,可以参考我的这两篇论文:

  程智. 基于神经网络理论的认知发展模型的构建及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J]. http://www.paper.edu.cn/releasepaper/content/201006-43

  Zhi Cheng. On Adult Leaning Theory Based on Neural Network. Review in Psychology Research.  June 2013, Volume 2, Issue 2, PP.27-3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1477-726242.html

上一篇:《远程教育学教程》前言
下一篇:乌克兰的悲剧本可避免
收藏 IP: 218.20.218.*| 热度|

6 赵斌 刘淼 强涛 biofans clp286 rosejump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0: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