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keshengmi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iaokeshengming

博文

哈佛医学院团队揭示大规模全基因组中克隆造血的遗传原因

已有 2038 次阅读 2020-10-18 12:37 |个人分类:小柯生命|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近日,美国哈佛医学院Pradeep Natarajan、Sekar Kathiresan等研究人员合作揭示97,691个全基因组中克隆性造血的遗传原因。


这一研究成果于2020年10月1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上。

68D5ED07-C610-4BF3-992C-6FFCC8954490.png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美国国家心脏、肺和血液研究所精密医学转基因组学(TOPMed)计划的97691名参与者(来自不同祖先)的高覆盖全基因组序列,并确定了4229名克隆潜能不确定性(CHIP)患者。


研究人员确定了与特定CHIP驱动程序基因的血细胞、脂质和炎症性状的关联。全基因组生殖系遗传变异集的关联使得能够鉴定与CHIP状况相关的三个遗传基因座,包括在TET2上一个特定于非洲血统个体的基因座。

48CA2B17-7BD2-41E3-9785-B92FAD23C40F.png

对TET2种系基因座进行计算机信息提供的体外评估,能够鉴定破坏TET2远端增强子的致病变异,从而导致造血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增加。

 

总的来说,研究人员观察到生殖系遗传变异会改变造血干细胞的功能,从而通过克隆造血的特异机制以及导致组织间体细胞突变的共有机制产生CHIP。

EAD3B824-00FD-4717-8BC3-46A209074B80.png

据介绍,年龄是大多数慢性人类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但衰老赋予这种风险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尚不清楚。与年龄相关的体细胞突变导致再生造血干细胞群体中的克隆扩增,最近与血液癌症和冠心病都相关。这种现象被称为CHIP。对种系和体细胞全基因组序列的同时分析提供了识别CHIP根本原因的机会。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19-2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423233-1254798.html

上一篇:改写教科书!脂滴可作为天然免疫的枢纽
下一篇:西北大学张志飞团队发现最早三叶虫伴生最早腕足动物
收藏 IP: 36.113.135.*|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