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香港城市大学胡金莲院士等:存在润湿性梯度的类“二极管”MXene工程膜,用于被动蒸发冷却
纳微快报 2024-5-28 10:44
研究背景 个人热管理对于维持人体热舒适区和减少室内建筑能源损耗至关重要。现有的调温纺织品设计依赖于单一的热损失系数,导致舒适性不足。近期报道了许多通过辐射控制机制提供不同程度被动冷却效果(PCE)的先进纺织品,可通过吸湿排汗有效调节皮肤微环境。然而,由于其有限的水分输送能力、相对缓慢的水分蒸发速率 ...
342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香港城大曾志远等:合理设计具有成本效益的金属掺杂ZrO₂提升OER催化活性
热度 1 纳微快报 2024-5-27 14:45
研究背景 质子交换膜水电解被广泛研究,用于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可持续氢能。然而阳极上的析氧反应(OER)具有缓慢的动力学和较差的稳定性,成为电化学水分解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因此,设计具有高活性和耐久性的OER电催化剂至关重要。 氧化锆 (ZrO₂)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但OER活性较低,掺杂作为一种有效的 ...
3788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NML文章集锦| 锂离子电池文章(一)
纳微快报 2024-5-26 16:02
一、专辑介绍 锂离子电池 : 锂离子电池是作为一种可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在商品化的可充电池中,锂电池的比能量最高,比 ...
3896 次阅读|没有评论
潘复生院士等:双缺陷工程策略实现长寿命可充电镁金属电池
纳微快报 2024-5-25 12:54
研究背景 可充电镁金属电池(RMMBs)因其高理论体积容量(3833 mAh cm⁻3),高丰度以及低氧化还原电位(− 2.37 V vs. SHE),被认为是理想的下一代二次电池。然而,Mg2⁺的二价性质和由此产生的强相互作用,导致Mg2⁺在阴极中的扩散动力学十分缓慢。此外,Mg2⁺的反复嵌入和脱出造成宿主 ...
4269 次阅读|没有评论
NML文章集锦| 锂离子电池综述(二)
纳微快报 2024-5-24 11:37
一、专辑介绍 锂离子电池 : 锂离子电池是作为一种可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在商品化的可充电池中,锂电池的比能量最高,比 ...
4164 次阅读|没有评论
宁波材料所葛子义等:柔性二维间隔层抑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内部电声耦合
纳微快报 2024-5-23 09:57
研究背景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由于其卓越的光电功率转换效率和易于在低温下制备,已成为未来光伏技术的一个有前途的候选者。在过去的十年中,随着界面工程、钙钛矿组分调控和结晶方法的探索不断发展,刚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PCEs)飙升至26%,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功率转换效率为24.5%,可与几十年 ...
3476 次阅读|没有评论
NML文章集锦| 锂离子电池综述(一)
纳微快报 2024-5-22 12:26
一、专辑介绍 锂离子电池 : 锂离子电池是作为一种可充电电池,主要依靠锂离子在正极和负极之间移动来工作。在充放电过程中,Li⁺在两个电极之间往返嵌入和脱嵌:充电时,Li⁺从正极脱嵌,经过电解质嵌入负极,负极处于富锂状态;放电时则相反。在商品化的可充电池中,锂电池的比能量最高,比 ...
3613 次阅读|没有评论
南航姬广斌等:毫米波大气窗口超宽微波吸收—通过自由调控多磁共振行为实现
纳微快报 2024-5-21 11:54
研究背景 M型钡铁氧体BaFe₁₂O₁₉(BaM)是一种神奇的材料,具有易制造和环保等诸多优点,特别是其高磁晶各向异性场(Ha)导致在45GHz左右产生自然共振,接近35GHz的毫米波大气窗口。这些独特的品质使其有应用于毫米波吸收的巨大潜力。然而,原始钡铁氧体的单自然共振通常导致其吸收带宽有限,无 ...
3957 次阅读|没有评论
北航鹿现永等:基于原位生长的分层磁性/碳纳米复合材料用于高效电磁波吸收
纳微快报 2024-5-20 10:53
研究背景 电磁波吸收材料在便携式电子、无线通信、航空航天、军事和医疗设备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为满足当今高科技时代的需求,开发强吸收、低密度、薄厚度、有效吸收带宽、阻抗匹配的电磁波吸收材料已经迫在眉睫。研究新材料和创新的结构设计理念对于拓展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至关重要。新型复合材料独特的多维分 ...
3932 次阅读|没有评论
广西大学聂双喜等:通过竞争性氢键实现的皮肤顺应性离子电子摩擦电凝胶
纳微快报 2024-5-18 16:01
研究背景 先进柔性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软触觉传感设备迈向高度的生物集成化,甚至实现了超越人类皮肤的触觉感知能力。摩擦电传感设备依靠接触起电和静电感应的耦合效应,能够将外部施加的机械刺激转化为电信号,从而简化触觉信息的获取和量化。便捷的自供电传感机制使无线触觉感知和精准对象识别成为了可能,在软 ...
4296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3 22: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