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关于计算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看法
热度 1 姜咏江 2009-12-13 07:45
本以为在大学精神何在?论坛上能见到张尧学司长,但他繁忙,未能出席作报告。只好托YOCSEF 的负责人转交如下看法: 1. 国内计算机教材普遍缺乏系统性,不注重理论阐述,不注重如何运用理论指导的阐述,缺乏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2. 重技术&rdquo ...
个人分类: 随笔|3018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北大清华能让我去办计算机制造专业吗
姜咏江 2009-12-13 07:21
两三年前我就呼吁中国必须办计算机制造专业,但始终不见动静。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人才。昨天YOCSEF举办的大学精神今何在?从钱学森之问谈起的论坛。北大陈耀松老教授提到的大学开放我很赞成。据说原燕京大学允许有能力的教师到校办专业。因此,陈老先生强 ...
个人分类: 随笔|4711 次阅读|5 个评论
研究生不能缺少的东西
姜咏江 2009-12-9 13:02
中国的研究生恐怕脑海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导师的尊重,因而常不能够有超越导师的观点和方法。其实研究生应该重在研究,所谓研究就是要对问题多提出为什么,进而设法解答。虽然学习对研究生也很重要,但较研究来说,分量要轻。 请看本网的研究生的博文《科研能力的培养》,其中内容有四条: ? ...
个人分类: 随笔|3357 次阅读|没有评论
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圈子
姜咏江 2009-12-8 08:02
参加了中国计算机2009年大会,目的是寻找同行讨论自己研究的动态计算机问题。最关心的是多核技术分会场,希望能够听到真知灼见的发言。然而,给我的印象是距离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深层次太远。多数发言者都没有深入到操作系统以下的层面讨论多核,更不要说对片上多核结构提出更有价值的观点。举例来说,某教授 ...
个人分类: 随笔|451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学大师的成功之路
姜咏江 2009-12-6 10:27
历史上的科学大师虽然所处科技领域不同,然而他们的成功之路却有相同之处。大师者,必有自己独到的学说。然,大师之创新学说如何得来?偶见有人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仙人托梦,方始成。这是误解科学家劳动的笑话,自然不可相信。 大师成功之路必有三招。 1. 狂有成大师之野 ...
个人分类: 随笔|3622 次阅读|3 个评论
中国计算机界的科学家都在忙什么
姜咏江 2009-12-6 07:37
说起中国的计算机科学家应该也不算少了,然而,除了王选等少数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有所作为的科学家之外,在计算机核心技术领域几乎没有什么创造。大家都在忙什么呢? 一部分年迈的老计算机科学家变成了裁判; 一部分年富力强的有一定成就的计算机科学家成了导游; 一部分需要名气 ...
个人分类: 随笔|5772 次阅读|2 个评论
计算机新技术革命要求必须从源头做起
姜咏江 2009-12-2 10:56
在科研界有一句话,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人类知识积累的过程中,这句话是真理。但这句话用的不是地方,也会产生运用不当的谬误,这就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目前的这场计算机新技术革命的机遇与挑战中,过分强调计算机已有的理论和方法,忘记了计算机发展的暂短历史,忘记了从深层次去分 ...
个人分类: 计算机核|3735 次阅读|1 个评论
用英文写才是顶尖的科研论文吗
姜咏江 2009-12-1 06:22
谁都知道,用母语思考问题,要比用外语会深刻透彻。然而,中国人就是比美国人累。不是吗?如今,你要发表原创的高水平论文,也必须用英文,不然就无人能够承认你的水平高。既然是原创,恐怕在英语词典中就找不到那些原创的词汇,于是就不得不用英文中已有的词汇乱凑,让美国人看了,词不达意,如何能够认可你? &nbs ...
个人分类: 随笔|4506 次阅读|没有评论
科研出名之时已成强弩之末
姜咏江 2009-11-26 13:35
说科研人才出名之时已成强弩之末,似乎有些绝对。现代科学的发展,一个人如果一生能够搞一项开创性的科研,就足以让他终生忙碌,哪还有时间去开发第二项?如果一个人是多方面的专家,恕我直言,这人至多是一个杂家,而非专家也。也许我们会说专家有名气程度之分,那就将这里提到的专家,理解成科技原创专家吧。 ...
个人分类: 随笔|3886 次阅读|4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10: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