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平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wgsgl

博文

“食物相克”为什么屡上头条?

已有 2658 次阅读 2018-3-16 10:59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食物相克”是老生常谈了,辟谣的文章已经很多,今天我们来谈谈为什么“食物相克”的话题屡屡霸屏,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食物中毒、过敏等时有发生,“食物相克”的解释最易理解

第二、“食物相克”的当代解释,往往披着科学的外衣,真假难辨

第三、相生相克的传统思辨依然盛行,科学思维尚待提高


第一、食物中毒、过敏等时有发生

“食物相克”之所以广为流传,有些人甚至深信不疑,最根本原因是这些人可能遭遇过与这类食物有关的不良食用史,产生了食物中毒,或因个人体质的差异而发生食物过敏、不耐受、消化不良等不适感。

比如 “食物相克”表中有一大类是高蛋白食物,特别是海鲜,在古代没有冷链运输,人们很难接触到海鲜,就算吃到了也可能不新鲜了。不常接触到的蛋白质容易引起过敏,不新鲜的食材容易发生食物中毒,这就是“食物相克”的渊薮。

3·15 | 为什么“食物相克”屡上头条?

每当发生这些情况时,消费者需要寻求解释,“食物相克”便成为最容易理解的一种解释,而且可以将原因向外推。不管是食物中毒(选购不当或储存不当),还是体质较差,主要是自己的责任,但食物相克是食物的责任,是外因,自己可以免责。

这种糟糕的亲身经历会强化某些认知,自己深信不疑,还可能现身说法,让别人相信。所以,科普、辟谣对他们来说,反而觉得自己的亲身体验被漠视了,反而可能强化这类认知。

第二、披着科学的外衣,真假难辨

当下很多“食物相克”的解说辞,已经不在是阴阳五行、温热寒凉的思辨,而是掺杂着似是而非的科学术语,让消费者真假难辨。

比如,传言海鲜和西红柿不能一起吃,解释是,海鲜(大多属于甲壳类动物)含有五价的砷,对人体很小毒性,但是在西红柿中维生素C的还原作用下,会变成三价的有毒砷化物,就是宫廷剧里常见的砒霜。依照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推论出不仅仅西红柿,凡是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都不能和海鲜一起吃。

3·15 | 为什么“食物相克”屡上头条?

事实真的如此吗?

讨论前,我们先做个简单的头脑游戏:那些沿海居住的人,他们把海鲜和蔬菜水果一起同吃几十万、上百万年了,和我们内陆人寿命差不多,甚至更健康。

但既然披着“科学”的外衣造谣,我们还得科学解答,做个简单的计算。三氧化二砷(砒霜)剂量在30mg/ (kg·d)以下,饲喂6个月,实验动物各主要脏器无病理改变,不会慢性中毒。按照每公斤虾蟹含0.5mg无机砷的极限值来计算,即使这些砷全部能被维生素C还原成砒霜,理论上只有一次食用超过100公斤的虾蟹,才可能达到慢性中毒剂量。按照人正常的食量,不存在中毒风险。

3·15 | 为什么“食物相克”屡上头条?

何况,化学反应需要适当的条件,不是两种物质相遇就会反应的。事实上,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毒理所曾经做过模拟实验,并未发现砒霜。

多次同时食用海鲜和富含维C的果蔬,是否会出现有毒产物累积而中毒呢?前面已经给出了慢性中毒的最小剂量,这个剂量是长期动物实验的结果,也就是说低于这个剂量,动物能代谢掉。况且,海鲜中也没有计算假设(0.5mg)那么高浓度的砷。

对于一般毒性物质(致癌物例外),那句“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是万金油。

除了用科学思维来计算,用体外实验来验证外,对于人体内的作用,临床试验才是最终的检验。事实上,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营养学的奠基人郑集教授就做过人体试验来辟谣食物相克。

第三、相生相克的传统文化思维依然根深蒂固

食物相克是古人对于不同来源的食物同一时间摄入后所观察到的身体反应的朴素认知, 有时可能真是两种食物一起吃味道不佳或产生生理不适,但更多可能是对一种食物过敏或发生食物中毒,就把同它一起吃的其他食物归为“相克”,把某些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

同类的认知还有“寒凉温热”四种食性,五脏对五味,五味归五行,等等。有没有道理呢?

这些理论是古代人通过粗略的观察后,对某些属性抽象得出的分类。有些有一定道理,可供参考,比如,吃完浑身暖洋洋的,口角生疮的,就是热性的;吃完利尿、拉肚子,就是寒性的。有些则完全没道理,比如,日照充足的植物、爱动的动物来源食物是热性的,如小麦、羊肉;日照不足的、水生动植物是寒性的,如蘑菇、海鲜。

为什么有人吃荔枝上火,吃海鲜拉肚子?这些现在都可以在医学上解释,比如荔枝富含果糖,果糖在肝脏转化会消耗大量的维生素B2和B6, 而B2和B6缺乏的典型症状就是粘膜容易破损,在鼻腔就是流鼻血,在口腔就是唇炎舌炎口角炎,就是口腔溃疡。吃海鲜拉肚子,很可能是肠道过敏,前面说过了。

古代人的认知水平有限,情有可原。可恶的是,这些原始朴素的理论被很多打着“养生”幌子的营销利用了,搞出了自相矛盾的“食物相克表”,开口闭口就是温热寒凉五行生克,其混乱的逻辑,分分钟可以把消费者搞晕,又收获一个客户。

再遇到关于“XX和YY不能一起吃”这样的话题时,请直接忽略,因为99%是“食物相克”谬论的旧瓶装新酒,甚至继续炒冷饭。剩下的1%呢?理论上也可以忽略,但对于您个人,不妨一起吃试试,万一这种组合恰好是您讨厌的,或者身体不耐受的,那对您个人而言就成了事实和真理了。仅是试试,不会有问题的,它们都只是食物(委屈.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382587-1104184.html


下一篇:致癌物的“剂量”是安全线吗?
收藏 IP: 60.195.19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