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oline2016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roline2016

博文

新工科建设及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

已有 11913 次阅读 2017-8-4 05:49 |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工程教育, 新工科

新工科是我国率先提出的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崭新的概念——于2016年才正式提出。从目前权威性学术期刊的英文翻译来看,新工科译作“New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Disciplines”(胡波等,2017),也有译作“Emerging Engineering”(吴爱华等,2017),“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林健,2017)或“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3E”(钟登华,2017)。综合这些译文可知,对新工科的字面理解,目前人们的基本共识是“新(出现)的工程学科”,强调的是一个“新”字。

当然,作为我国特有的新概念,有必要首先弄清楚,新工科“新”在何处。林健(2017)从学理的角度提出,在“新工科”中,“新”包含三方面涵义,即新兴、新型和新生。

“新兴”指的是全新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学科,主要指从其他非工科的学科门类,如应用理科等一些基础学科,孕育、延伸和拓展出来的面向未来新技术和新产业发展的学科。这些学科不仅孕育了一批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科学为代表的新技术,而且催生了一批如光伏、锂离子电池和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产业。

“新型”指的是对传统的、现有的(旧)学科进行转型、改造和升级,包括对内涵的拓展、培养目标和标准的转变或提高、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等,而形成的新学科。

“新生”指的是由不同学科交叉,包括现有不同工程学科的交叉复合、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等而产生出来的新学科。

林健的研究从学科角度厘清了新工科的内涵,有利于针对新工科发展作纵深的研究。不过,着眼于新学科建设的实践,笔者更倾向于从我国战略发展部署的角度,把握新工科的“新”意蕴。

围绕新工科这一议题,教育部2017218 日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分析归纳该会议内容可知,新工科之新在于其提出的背景新,是针对新经济提出的。这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张大良司长所言,从新经济的角度来讲,急需发展新工科,更新改造传统工科专业,满足新经济发展人才支撑的需要。新工科之新更在于对我国工程学科未来发展的新要求。张大良司长指出,人才是发展壮大新经济的首要资源。新产业的发展,要靠工程教育来提供人才支撑,来应对未来新转型升级产生促进作用。反过来讲,工程教育改革如果滞后,对于我们的产业升级进程,不仅不能支撑、服务,而且还会拖后腿。由此可知,在新经济背景下,新工科的提出,为发展我国工程学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人才培养,工程教育也莫不如此。在新工科的建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衔接新工科人才培养,共同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既是新工科建设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命题。

新工科一经提出,国内就有学者注意到了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林健在其《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一文中谈到创新创业能力是对新工科培养的工程科技人才的首要能力要求。创业能力是新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产业和行业主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创新是引领和驱动产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产业和行业得以发展并赢得市场竞争的保障,是产业和行业的工程科技骨干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新工科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尚未引起广泛关注。林健的文章只是略有提及,迄今为止,尚未见工程学科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系列研究。相比较而言,国外的工程学科创新创业教育已是如火如荼,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产出了系列学术研究成果。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国外的研究一直存在着创业是否可教的争议,这一点也延伸至工程教育领域,即工程教育领域是否应有创业教育一席之地也存在着争议。但这并没有妨碍高校普遍开展工程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并面向工程学科的学生开设了大量创业课程。如此一来,高校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反而成为了“如何教授工程学科的学生发明、创新与创业”(John A. Kleppe&Eric L. Wang2016)。

从实践案例上看,针对工业生产力减弱的问题,美国学者提出并大力推广“E团队”理念,此处的“E”包含“卓越”(Excellence)与“创业”(Entrepreneurship)双重含义。E团队”的目标是训练在校学生进入企业并研发未来能投入生产的产品。“E团队”的学生最初主要来自工程学科,现在越来越向跨学科发展。再如,内华达大学雷诺分校自从1980年代早期以来,就一直把创业作为电子工程专业的“顶点课程”(capstone course),顶点课程将涉及产品设计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涵盖发明、创新、专利法、产品质量、市场营销、销售、分销和财务等几个方面。修课的学生们被分成各个小“公司”,他们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竞争绩点。最后,得到最多绩点的“公司”获得最好的修课分数。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84597-1069437.html

上一篇:创新与创业的因果关系以及相关实践探索
下一篇:新工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国际案例之一:E-团队项目
收藏 IP: 67.167.57.*| 热度|

5 郑永军 王林平 郑学军 宁利中 左宋林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