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哲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赵国求 研究员,武汉市学科带头人,专著十部,国内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博文

(四)二重反射假说---------(八)神经节段相关说

已有 7377 次阅读 2008-1-28 10:27 |个人分类:中医科学

(四)二重反射假说

汪桐提出经络实质的二重反射假说,认为针刺穴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通常的反射效应(即长反射):另一方面,由于局部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些酶、化学物质作用于游离神经末梢,引起一系列的局部短反射,通过神经丛(网)相互作用,一个局部短反射的效应成为另外一个局部反射的原因,依次相继激发,从而引起了循经出现的各种经络现象。

(五)经络-皮质-内脏相关假说

一些学者认为,经络内属脏腑,与内脏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大脑皮质与内脏的联系也是十分肯定的。因而可以推测经络、内脏、大脑皮质之间也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如针刺狗的“足三里”可以建立食物性条件反射,针刺人的内关穴同样可以建立血管收缩反应的条件反射,都说明了三者的联系。

(六)自主神经说

有些学者在探讨经穴治疗内脏疾患的机理时发现与交感神经等自主神经系统颇为密切,不仅如此,许多经络现象和穴位病理反应均与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有关,为了证实两者确实关系密切,人们用解剖学、组织学等方法,提供了大量的事实。解剖学证明,交感神经及其各分支和脊神经联系点在体表的投影,恰与背腧穴的分布位置相近或重合(重合率达66%),与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重合率达80%以上。另外,周围神经系统分别在颈丛和臂丛位置通过颈或胸部时与交感神经相接,下肢的神经汇成腰丛骶丛时也与交感神经相接。这一事实表明,穴位上的神经和交感神经之间是有联系的。

但是,循经感传及“得气”现象如果只用自主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来解释,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所以,现在均认为自主神经系统可能是经络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非经络系统的全部。

(七)周围神经说

该观点认为经络、腧穴与周围神经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具体体现在腧穴分布和周围神经系统密切相关,经脉循行路线与周围神经的分布有着显著的一致性这两个方面。

首先从腧穴的分布情况来看,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都证明与周围神经有密切关系。有人统计在十二经脉和任脉的324个穴位中,其穴位下或针体附近有神经支配者为323穴(99.9 %)这包括各种神经组织如神经丛、神经末梢、小神经分支、各种感受器等,当然不同的穴位下分布的神经成分也不同。其次,许多实验结果表明,经脉循行路线特别是在四肢的循行路线与周围神经的分布有显著的一致性。如手太阴肺经沿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手厥阴心包经在前臂的走行与正中神经一致;手少阴心经沿上臂、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分布;胸腹部任脉、肾经、胃经穴位的分布点和循行路线正好相当于肋间神经及两侧胸神经皮支上下重叠分布区或交叉吻合点上。

以上事实证明,经络与穴位和周围神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此,该观点认为针刺作用原理是神经反射活动的表现形式,周围神经就是经络在外周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一学说未能满意地解释循经感传的循行路线和传导速度与神经的差异,而且,也难对其他经络现象的循经特性做出解释,至于对穴位特异性和其他许多经络理论就更加解释不清了。

(八)神经节段相关说

一些学者从经络所属穴位的主治功效与其所在神经节段的划分相符合这一特点,认为神经节段性支配规律可能就是经络活动规律及其主治功效特异性的内在原因;而神经节段分布就是经络的物质基础。有学者发现,躯干部的穴位,尤其是背腧穴、腹募穴等与脏腑的联系基本上是横向的节段性联系。还有人指出,经穴的分布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与胚胎时期神经节段的支配关系一致,尤以躯干更为符合,进一步支持了这一观点。同时针刺的治疗作用与其相关脏腑之间的神经节段性支配关系有密切联系。最近,科技部一项重大攻关课题选择心经经脉与心脏相应脏腑进行一经多脏的对应研究,通过临床观察以及动物实验,观察到心经经脉(或心经穴位)区与心脏存在相对特异性联系,表现为心脏疾患可相对特异地反映于体表的心经和心包经,针刺心经经脉(或心经穴位)、心俞穴,对心血管系统具有特异性的调节作用。这种相对特异性联系,与躯体交感反射活动关系较密切;心经相应穴区感觉神经与心脏的节段支持大体相同;心经相应穴区的交感节后标记神经元与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元的主要部分重叠。一些内源性生物活性物质和神经递质以及一些神经肽类物质,是介导心经经脉(或心经穴位)的针灸效应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假说不能合理解释经脉循行路线和循经感传及其他经络现象的跨神经节段分布的事实,此外,微针系统,如耳针、头针、眼针、面针等的治疗作用,更是难以用神经节段支配理论进行解释。

总之,神经观点在经络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30多年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还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神经观点应与其他思路相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新的突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5-15072.html

上一篇:(二)神经和肌肉说(三)轴索反射接力联动说
下一篇:人类认识自然的逻辑通式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