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huizhe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uhuizhen

博文

『撤销论文』“伪造的作者身份”有哪些?

已有 5400 次阅读 2019-3-2 22:1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撤销论文』“伪造的作者身份”有哪些?

文/崔杨柳

编/付慧真

信息资源管理系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在抄袭、剽窃、一稿多投、同行评审造假等等众多的学术不端行为中,伪造的作者身份即retractionwatch网站定义的Forged Authorship 算是非常不容易被期刊编辑们发现的一种,却也是一经发现立即灭亡的一种。

那么什么是伪造的作者身份呢?

我们对104篇含Forged Authorship原因的撤销论文进行了分析,根据期刊的撤销声明,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简单来说,伪造作者身份就是这篇论文所署名的众多作者中的一个甚至是所有的作者(共同作者或通讯作者),他/他们对相关论文的研究和发表未做贡献、并不知情或是并不同意。

 

“我不同意!”

image.png

2010年8月发表在期刊MOLECULAR IMMUNOLOGY上的一篇题为“A role for the annexin A2 amino-terminal peptide in the plasmin-induced activation of human peripheral monocytes”的文章于2011年12月被期刊编辑撤回。撤销声明为:

This article has been retracted at the request of the Editor-in-Chief because the manuscript was not approved by two of the authors Dr.Simmet and Dr.Syrovets,who also question the validity of some of the data. Apologies are offered to readers of the journal that this was not detected during the submission process.

共同作者中有一位或多位对论文的发表持反对意见,因此论文被撤销。

多数情况下,这种论文成果还不够成熟或是存在一些错误,部分作者认为不能发表,而有的作者已经急不可待拿去投稿了。因此,类似的论文被撤销时除伪造作者身份外,同时并存着对数据有效性、结果有效性的质疑,抄袭、剽窃等原因。此为作者内部没有统一意见,最终也多由持反对意见的作者主动向期刊申请撤回。

 

小贴士:

One of the conditions of submission of a paper for publication is that all authors have approved the manuscript and have agreed to submission to a journal.  所有的作者均同意,论文才可发表。

 

 

“我不知情!”

我们不禁疑惑,期刊在审核论文时必须核实所有作者的身份,在严格的审核下,怎么会出现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成为”共同作者或是通讯作者呢?

事实上,这类撤销论文数量最多,其具体情况也非常复杂。代签、伪造作者邮箱、假冒身份与期刊交流、窃取他人科研果实、取悦或陷害他人(?)……为了避开期刊审核,尽快发表论文,学者们纷纷开始做戏。

image.png

代签作者协议

2008年发表的一篇题为“GSK-3 beta in mouse fibroblasts controls wound healing and fibrosis through an endothelin-1-dependent mechanism”的论文被撤销,撤销原因仅有一个:Forged Authorship。

撤销声明写道,“The senior author,Andrew Leask,signed the authorship agreement form on behalf of James R.Woodgett without his knowledge or consent”.

在这篇九人合著的论文中,一位作者未告知另一位作者,代表其签署了作者协议,期刊严肃地撤回了该本身无任何数据错误的论文。

 

小贴士:

伪造的作者身份足以作为期刊撤销论文的原因。

 

伪造电子邮箱地址

伪造其他作者的电子邮箱,一人分饰多角,分别和期刊沟通,使期刊发送的信息无法联系到真正正确的作者,这是很多试图掩人耳目、偷偷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选择的方法。这些被安排的作者们有的根本就是真姓名和真机构组合成的假身份,有的和作者及其工作单位毫无关系,有的则是作者的导师、同事。

2016年发表的一篇由我国学者写的题为“Porosity Defect Remodeling and Tensile Analysis of Cast Steel”的论文被撤销,原因是第一作者北京理工大学博士孙林峰通过伪造联系电子邮件地址,在没有其他作者知情的情况下提交并发布了论文。其导师廖日东作为通讯作者,似乎也对该行为并不知情。

2017年发表的一篇题为“A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model of copper(II)-flavonolate ES complex of flavonol 2,4-dioxygenase”的论文被撤销,原因是第一作者黄博士使用曾经的导师孙教授的姓名注册了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在没有事先与孙教授讨论过的情况下提交了论文。 并且,其论文中所有的研究都是在作者黄博士作为导师孙教授实验室的博士生时进行的,与黄博士目前的机构没有任何关系。

 

当然,有时也存在一些匪夷所思的情况,被同事甚至是陌生人送一篇论文,送上第一作者……

2002年发表的一篇题为“Disinfection of Bacillus subtilis spores with chlorine dioxide:a bench-scale and pilot-scale study“的论文被撤销,署名为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均声称并不知情,且其论文中存在抄袭”第一作者“Christopher Radziminski曾发表论文的现象。

2014年发表的一篇题为“Synthesis and 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Entecavir 4 '-Ester Derivatives”的论文被撤销时发表声明说,所有作者都是由第一作者冯德瑞先生以异常的方式安排的,所有其他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工作机构与这篇论文和没有任何关系。

 

未经许可 使用作者成果

2005年,一篇题为“Physostigm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stanaesthetic shivering following general anaesthesia - a placebo-controlled comparison with nefopam“的论文在6年之后于2011年被撤销,撤销声明表明:经调查得,论文的原始研究由Wittstock博士进行,Wittstock博士未允许将他的研究用作这篇文章的基础,并且不知道他被署名为本文的共同作者。

2006年发表的一篇题为“Role of phosphodiesterase in cyclic AMP signaling in cultured rat granulosa cells“的论文被撤回,因为论文的大部分结果都是从Mr Robert L.Steward在LaPolt教授实验室完成的硕士论文项目中获得的,而所谓的署名作者并未参与该项研究。

 

 

整体看下来我们发现,这类撤销论文真是复杂多样。真真假假,有时评当事人一面之词根本分辨不出,需要有关机构或组织进行调查。有时,调查也无法确切判断“是否知情”这个界限。

而与此同时,这类论文由于刻意钻了期刊评审的空子,一经发表很难查出,除非相关的作者发现,或者论文本身具有抄袭、剽窃、数据有效性存疑、结论有效性存疑、操纵数据、分析方法错误、操纵同行评审、版权声明、利益冲突等等问题被发现。这也是为什么这104篇论文中少有单独因Forged Authorship被撤销,而多是同以上这些原因同时出现。

一方面,伪造作者身份作为学术不端的一种影响了造假作者的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可能会影响期刊之后的论文接受,这是对造假行为的惩罚。另一方面,这种造假行为也对期刊对于作者身份的审核技术、审核流程、审核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


更多精彩内容见公众号Seescience看见

科研路上 陪你看见,陪你修炼!qrcode_for_gh_33530149f689_344.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117198-1165256.html

上一篇:那些发生过大型撤稿事件的期刊,现在还好吗?
下一篇:『金撤稿奖』高被引撤销论文TOP10盘点
收藏 IP: 222.205.7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