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瑟琦智库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idmresearch

博文

大学里的企业家精神:欧洲大学为什么要与企业联手?

已有 3298 次阅读 2016-4-26 08:38 |个人分类:创新与创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企业家, 委员会, 微软雅黑, 知识经济, 全世界

一、欧洲大学是欧盟实现竞争性目标的中流砥柱

大学的改革具有连续性与周期性特点。欧洲的大学素以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著称,但回首其发展历程,同样可以看出,欧洲的大学一直在以某种形式保持着和社会的互动。

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欧洲大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欧盟认识到知识生产与传播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引擎,提出欧洲要成为全世界最具竞争力和活力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欧盟委员会指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大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因为大学处于教育与研究的交叉地带,创新型大学在许多方面都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关键。欧洲80%的基础研究是由大学承担的,34%的高产出研究人员来自大学,而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仅有3.9%,并且其中1/3的失业生是因为质量差。此外,大学在持续培养着高质量的人才,许多高质量人才都进入了知识密集型企业,而在三年间,新的就业机会有一半是由这些知识密集型企业创造的(欧盟委员会,2003)。

透过欧盟有关欧洲大学服务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表述,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是什么力量让具有深厚学术传统的欧洲大学走出象牙塔并与企业联手的?

二、外部压力迫使欧洲大学“就范”

欧盟提出的在全球具有竞争性的目标赋予了欧洲大学不曾想过、也从没意识到的角色与责任,因为从历史遗传的角度,欧洲大学在漫长的历程中,一直是产出学术和新思想的重镇、培养精英的摇篮,而现在,却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一方面,大学像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面对外界变化,会存在压力。但另一方面,大学,与其他社会组织需要依靠国家获得资源不同,大学具有自己独特的组织资源:大学发展史证明,只要大学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在一些国家里,大学还保有经营自主权,那么,大学就能高效运作。当然,具体到大学作为个体的存在,不同国家及其不同管理体制、财政制度以及拨款方式、人力资源政策等,都会对大学的产出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影响大学的创新、创业与组织变迁能力。

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强烈需求下,欧洲高等教育在过去20几年里迅猛发展,学生数量猛增,但教育财政却未能及时跟上,由此带来两个变化:一是研究型大学、非研究型大学以及地方院校的分化;二是财政拨款由国家转向政府日益激励大学从非政府机构获得财政资源。这种变化相应地带来大学在组织与文化的广泛的变化,尽管在不同国家有不同表现。

除国家层面之外,大学还受到全球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师生全球性流动以及人们对大学角色认识的不同。一方面是来自全球化的驱使,另一方受到来自公民社会对大学角色的期待,大学越来越成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开放的知识聚合体。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以及里斯本宣言呈现了跨越国家层面的、大学进行全球性合作的典范。

如图1所示,全球化与国家之间的教育政策可折射出大学所面对的外部压力。


    总之,大学办学资源的不足与对市场更多的依赖,伴随着组织层面、管理结构层面、国家层面以及全球层面的一系列压力,使大学在学术角色定位、组织使命与发展方向上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大学的传统堡垒不再坚不可摧。

    三、企业家精神盛行欧洲大学的学术逻辑

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ialism)是目前在欧洲广为使用的热词,这一概念与人们通常理解的具体创业活动没有多大关系。依据欧盟绿皮书(EU Green Paper)的解释,创业(entrepreneurship)是经过创新(创造)和健全的管理将商业性的点子成功地进行转化,并借鉴美国关于企业家活力(entrepreneurial dynamism)的思想,企业家精神,指的是一种力量,即“创造性毁灭”的力量——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公司取代那些创新能力不足的老公司,并推动经济增长(Audretsch, 2002)。

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ialism)这一经济领域的概念出现在大学里自然会引起争议,但却阻挡不住它改头换面进入大学。克拉克的著作《创建创业型大学》(Creating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1998)以大量的案例呈现了大学里的企业家精神,并且扭转了将企业家精神与大学联系在一起的负面印象。企业家精神在大学落地生根的学术逻辑在于:企业家精神激发创新性学术活动;企业家精神助力大学与社会外界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大学由此获得了大量的非政府资助,从而摆脱了对国家财政的依赖;上述两方面可以进一步激发大学创业型的学术活动;虽然企业家精神激发大学与外界广泛合作,尤其是与产业界和商业界的合作,但不能说大学仅仅获得的是经济利润,合作也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的研究领域与教学内容。

不仅如此,企业家精神在大学有多种表现形态,克拉克的后续著作《持续变化的大学》(Sustaining Change in Universities ,2004),在提出“创业型大学”这一概念之后,又推出了企业家精神与大学嫁接之后的多种形态:“适应性大学”(the adaptive university);“前瞻性大学”(the proactiveuniversity);“创新性大学”(the “innovative university”)。

 

(作者:高桂娟为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该文为同济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邮箱:gjgao@tongji.edu.cn)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903646-972815.html

上一篇:第四轮教育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预测分析
下一篇:管窥我国那些获得国际认证的高校
收藏 IP: 180.160.9.*| 热度|

2 姚伯元 林建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5: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