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平—山风石韵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刘玉平 “学习、交流、思考、直言”将博杂进行到底

博文

杂谈民族

已有 5706 次阅读 2009-7-9 10:27 |个人分类:思考与品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历史, 发展, 民族, 团结

前几天发生在新疆“7·5”事件,造成了数以百计的人员伤亡和大量的公私财产损失,影响了安定团结的大局。目前,事态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一事件,并不仅仅是一些人眼里简单的“民族问题”,而是涉及到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社会稳定等大是大非的问题。昨天,看到嵇少丞老师的“中国只有一个民族,即中华民族”一文,非常赞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一个“大家庭”的观点。这里,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理解。

民族是历史的,民族是交融的,民族是发展的。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民族,根据我的理解,主要是依据特定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化传统以及居住地域等而划分的不同人群。我国目前的不同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这一概念和各种少数民族的区别与认定,主要是解放后的事情。中华大家庭的56个民族,正如大自然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各种花朵都是灿烂盛开的生命一样,本没有高下贵贱之分、更没有与生俱来的名称。

在新中国建立前,族群及民族是一个带有地理色彩的概念,对此概念的理解是以占据主流地位的中原文化作为参考的。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主要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清等4个时期。先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现代汉族主体的前身—华夏族群,并出现了“汉人”的概念;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华夏族群有着密切联系的匈奴、鲜卑、羯、氏、羌等族群逐步“汉”化、融合入华夏族群,而迁徙到南方的一部分华夏族群则发生了“夷”化;辽宋夏金元时期,中原汉人族群与契丹、党项、女真、吐蕃、大理等族群相互交融渗透,其结果不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还有不少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清朝时期,促进了进入中原地区的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大融合,也促进了边疆地区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

汉族的名称来源,主要原因之一是汉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且首次将户籍管理纳入国家的基本法《九章律》,以儒家文化为基调的汉文化典型——中原文化基本成形。如果我们对比一下现代各民族的分布状况与各朝代的疆域范围,就可以看到现代汉族的主要分布区大致与汉朝的疆域范围相当。

目前,我国的少数民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1、跟汉族同源或本身就是汉族,在历史上因各种原因而移居到中原以外的其他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相对独立的“蛮、戎、狄、苗、夷、越”等古族群,进而发展为独立的民族:例如羌族、朝鲜族、壮族、苗族、侗族等许多少数民族;

2、进入中原的其他族群的后裔:例如蒙古族、满族;

3、中原政权扩张后,吞并领土的原居族群:例如滇西、川西等地区的一些民族;

4、由于历史原因,迁徙进入现在中国疆域内的一些外来族群(其中,也包含一些在历史上从中国向外迁徙族群的后裔):例如俄罗斯族、维吾尔族(公元12~13世纪,建立元朝的蒙古人向西扩张,严重破坏了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于是那里的不少原住民被迫内迁而人口数量越来越少。后来,原在中亚一带游牧的维吾尔族先民进入了那里并世代衍生发展)、回族(实际上,回族中只有少数是阿拉伯人的后裔,不少的回族原本是信仰回教的汉族)等。

梳理一下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恢弘的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融合与发展的历史。中华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干,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民族的划分和认定,主要属于社会层次的范畴,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过程。实际上,不少的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具有不少的相似之处;而汉族和一些分布地域较广、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往往有生活习惯存在一定差异的许多个支系;一些与汉族同源或近源的少数民族,其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等的诸多方面,可能比某些偏远地区的汉族更接近于作为汉文化典型的中原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1955年授衔的1052名开国将帅就有35位少数民族将领,其中不少人为新中国立下了赫赫功勋(当时,民族的划分和认定工作刚刚开展,许多人还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民族。如果按照现行的民族政策,粟裕就有可能成为元帅,而其他不少将领也可能授予更高的军衔):

壮族10: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冼恒汉、覃健,少将卢绍武、韦祖珍、吴西、朱鹤云、黄惠良、覃士冕、覃国翰;

藏族5:中将阿沛·阿旺晋美、朵噶·彭措饶杰,少将桑颇·才旺仁增、凯墨·索南旺堆、黄正清;

满族5:中将万毅、丁秋生,少将赵承金、郭维城、白志文;

蒙古族5:上将乌兰夫、少将吴涛、索立波、孔飞、廷懋;

维吾尔族4:中将赛福鼎·艾则孜,少将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曹达诺夫·扎伊尔、祖农·太也夫;

土家族2:中将廖汉生、少将彭飞;

回族2:少将刘瑞方、刘世昌;

侗族1:大将粟裕;

塔吉克族1: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

数千年来形成的中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璀璨夺目的优良传统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去传承和发展,但也留下了诸如“血统论”之类的残渣。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期,我们的大、中、小学教科书和宣传舆论,以中原文化、中原政权为“正统”的观点和方式就值得深刻反思。

我国宪法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来看,从世界许多多民族(种族)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和而俱荣、争而俱损”,民族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国家管理层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虽然我们在历史的进程中听到了一些不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杂音,但更应该看到各民族同胞为国家的建立与建设共同作出的巨大贡献。维护民族团结,捍卫国家统一,是我国的重要任务之一。各民族兄弟姐妹,让我们携起手来,自觉遵守和维护宪法和有关法规,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促进各民族的发展与融合,共同开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691-242614.html

上一篇:短歌两则
下一篇:矫枉过正,于事无补
收藏 IP: .*| 热度|

14 杨学祥 廖永岩 王桂颖 阎建民 马昌凤 陈绥阳 曹广福 朱志敏 周春雷 王力 陈湘明 王立 yinglu xilihutu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