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边塞初秋好乘凉 精选

已有 4520 次阅读 2007-8-14 08:49 |个人分类:时空与重力场|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立秋过后,天气依然炎热。突然想起到盛唐边塞诗人的雪地里乘凉,这的确是个不错的主意。
 
先来到的是岑参的白草地,那时一片铺满积雪的草地,有“白雪歌”为证: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全诗九句,除了第六句“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没有提到雪或者形容雪地的寒冷以外,句句都有雪,或者提到了雪地、边塞的苦寒。这些句子,自然让我联想起以前奉献过青春的一个叫做**沟的地方,那里也是祁寒之地,还是缺少氧气的地方。
而以前的诗评家,喜欢把诗人对于雪的描写浪漫化,他们喜欢列举的例子就是第二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此句是虚写,好像英语中的虚拟语气一样。重要的是其它的句子。
天地皆白,怎因梨花开?在那个苦寒的边塞地带,那里有什么春天,能有几日春天。春天,几乎只存在于汉语词典上。春天,比不热爱边塞的人逗留的时间长不了几天。在边塞诗中如此细致、全面地描写边塞的雪的诗人不多。其他人多是浅尝辄止,至多是在全诗中有一两句提到雪。没有那样正面描写的,而且径直以白雪歌如题的诗歌也不见。也许,与他们大都没有深刻的持久的为雪所遮挡、困顿、折磨的缘故吧。所以,许多人,一提起鹅毛雪,就有些浪漫的想法。假如在大雪地里与世隔绝,没有外界的消息,无法外出,吃饭都成了问题,门外皆是刺骨的寒风、耀眼的白光,那种浪漫的想法恐怕就抛到就霄外了。那时候,盼望的就是冰雪消融,去外界透透气了。
 
武判官走后,雪上空留马行处。留下的还有张望远方的诗人。
那些马蹄印,逐渐也会消失,会被飞雪抹平痕迹,就好像压根就没有人马路过一样。我们回头再读一下岑参的白雪歌。诗人借雪地的描写,刻画了边塞的酷寒:百草折、八月飞雪、万树梨花、锦衾薄、角公布的控、铁衣冷、百丈冰、万里凝。红旗冻不翻、雪满天山路。
最后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诗人是从孤独开始,结束于孤独的。诗人出行边塞,无非是想建功立业。好友的离去,让诗人更加孤单了。一个归字,表明武判官是从京城来的,由回到京城去了。
可是,诗人无法归京。他还不是京都人,他还要在边塞继续下去。史实表明,诗人岑参的军事和政治报复没有实现,没有建立惊天动地的功业,多年的边塞军旅生涯,倒是成就了一个边塞诗人。这和岑参的初衷差异比较大,所以后人赠送的诗人桂冠他不见得喜欢戴。
可是,这个边塞诗人的桂冠非他莫属,无法推托。
 
虽然,盛唐的边塞诗作者为数众多,不可胜数,单是大诗人杜甫的诗歌中,关于边塞的句子就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
 
但是,以高昂的士气或者气魄描绘边塞飞雪的诗人,岑参位居前茅。
从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到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开始,一个饱受战争风霜璀璨的后军人形象已经为后世的边塞诗人树立了一个样板,一个孤独、悲怆、忧伤的样板。多年的战争过后,行走在故乡的大路上,后军人也不免回想起以前遭遇的饥寒、孤独以及忧伤。上了岁数之后,好不容易可以回家看望亲人了,又是恶劣的天气迎接了他。其实,也预示了战后生活的艰难。故乡的霏霏雨雪,比边塞还要柔和一些吧,它们已经让“我心伤悲”,更沉重的是,没有人理解:莫知我哀。别人还以为这个后军人很幸运呢。
走时春风拂面,其实也是年轻的缘故,以为远离家乡,就意味着要成就一番事业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宣传的确动人,的确让年轻人热血沸腾了一些时日。可是在边塞、在冰天雪地、在军营里,是什么场景呢?
三曹之一的诗人曹操,在《苦寒行》里,有这样的句子:“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这首诗,开头就点明了地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诗以“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结束。那首东山诗也和《采薇》一样属于战后文学,是征人返乡路上的感受。
 
诗人杨炯(650-693)在《从军行》中这样描写:“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祖咏的《望蓟门》也是把冰冷的积雪和旗帜联系了起来。其中的三座边城——幽州、并州、凉州,分别在河北、山西、甘肃,比我守卫的一些边塞要内地许多了。王昌龄在《从军行(其四)》中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古城遥望玉门关。这里的青海、青海湖我都去过,这里的雪山指祁连山,我也去过。准确地讲,是在青海境内的河湟谷地服役过,有些足迹零落。这些诗人,都在诗中提到了雪,但没有细致的描绘。
 
唐开元25年(737)诗人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慰问将士时,写下了这样的句子(《出塞作》):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这是下到边塞去的官员,与奋战在边塞一线的将士的感觉大不一样了。诗句中无非还有些激励的句子,远不如诗人自己的山水诗写得有韵味、空灵了,缺少了诗意和感染力。后来他在《陇西行》中这样写雪:“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仍然没有正面描写雪,隔靴搔痒。大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其一)》中“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也是失于空乏,似乎是未经深刻体验的写,感觉也是隔了一层。
 
唐以及后来的塞下曲、塞上曲、出塞、入塞等标题的诗歌,都与边塞军旅有关。但是,那些诗人是否真得去了边塞呢?未必。这种诗歌有套路,有常常出现的一些词语、意象。比如阳关、羌笛、宫墙柳、汉将、吐谷浑、单于、雪、大漠、黄沙以及酒等等,诸如此类。即使没有边塞生活的诗人,也可以写出不错的边塞诗来。但是,诗歌毕竟是深刻体验——感情、感觉、感受的结果。仅靠读边塞诗去写边塞诗,还是不够的。这从一些被诸多选集收录的诗集中,可以体会出来的。有比较,就有鉴别。即使是大诗人,离开了情感的深刻体验,写的诗也很无淡,没有味道。
 
边塞诗的作者可以这样区分:在边塞常驻过的;去边塞暂住过的;从来没有去过的。当然,还有一个前提,就是还要喜欢边塞诗,阅读并且欣赏以及创作。仅仅在边塞居住,没有诗歌细胞;或者有文学细胞,可是不了解边塞生活,写的边塞诗,耐读的可能性小。
 
遗憾的是,笔者在边塞多年,也阅读过一些边塞诗,可是由于学养不足,不敢胡乱抒发感情。何况既不懂什么格律,又不原意受那种约束。只好,以疑似“诗话”的形式去关注古人的边塞诗,寻觅一些可以引起共鸣的佳句,聊以自慰罢了。
 
故此,在秋天开始的时候,阅读了几首边塞诗,觉出了初秋的一份凉意了。
而且,不过两周的假期也将结束,还是回到“正业”上去吧。插曲,开始就是结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5968.html

上一篇:王玉仓先生理解的科学
下一篇:科学博客评价指标刍议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