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审稿人可以建议增删参考文献吗?

已有 4596 次阅读 2020-2-12 22:45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审稿, 期刊

    美籍学者周国城强迫作者引用自己论文的事情,引起了不止一家著名出版机构的关注,被取消了编委(审稿人)资格。消息已经传播开了。联系到去年年底开始发酵的“崇高感与优美感”事件,不难看出,有些人或者机构正在致力于妖魔化华人(华裔)科学家,企图以其存在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丑化整个华人科学家群体。

   “2020年1月,期刊《理论生物学年刊》(JTB)3位联合主编刊发声明,指出其编委会某成员存在长期强迫他人引用自己署名文献的现象,属严重渎职行为,已将其除名。”这3位联合主编的声明是有问题的:严重渎职的是他们3位;而被除名的那位编委可以说是“滥用职权”。

  “据《自然》报道,JTB的出版商爱思唯尔随后证实,该人为周国城。每审一次稿,周国城要求他人引用的平均文献量达35篇,且其中90%作者有周国城。”笔者对这个说法有些怀疑,一个资深科学家和审稿人,会露骨(愚蠢)到这样的程度吗?每一次审稿,都要求作者添加参考文献;而且不少于35篇文献中还有90%是审稿人自己的。这里有些含糊,周每次审读的稿件原先参考文献有多少?是非常接近于35,还是相差较大。换句话说,每次审稿,周到底让作者添加了几篇参考文献?是个位数?还是两位数?报道只是笼统地讲到,增加参考文献后,文献作者都有周的比例为90%。别说要求其他人了,一个作者每次投稿的参考文献90%是自己的论文,恐怕自己都不好意思。

   报道中,被引用论文作者中都有周的说法也比较含糊,这些论文中他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其他作者的数量和比例语焉不详。如果按照参考文献中只列举前三位的惯例,是不是每一次引用他的论文时都出现了他的名字。如果没有的话,怎么发现和证明他通过别人的引用受益了呢?如果他不是前三作者,又是如何被检举出来的呢?这个难度挺大的。除非挨个排查他的学术主页上列举的几百篇论文,检索其引用源头,那倒是可能会容易一些。

   此人退休已久,学术影响力还那样大,被人盯上也是在所难免的。如果期刊即将刊发论文的参考文献90%以上包含一个熟知作者,编辑不是一眼就看得出来吗?为何还要等到问题积累多年、如此严重了,才提出来?是不是有欲擒故纵的兵法元素起作用?周要求增加的参考文献,不仅增大了自己和论文合作者的被引频次,也增大了论文原发期刊的影响因子。

    审稿人要求添加到35篇参考文献,是不是所在期刊的要求?制定某一具体的数量指标,应该不是审稿人的自作主张。既然是要求不少于35篇参考文献。要求作者添加,也就不违反编辑部门的规定。而在添加的参考文献中出现审稿人自己的论文,也就有了机会。

    实际上,审稿人按照一定的规则,建议作者适当增删参考文献经常是善意的。一般来讲,原创性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偏少或者综述性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偏多的现象都是有的。通常情况下,学术影响力较大的期刊,要求论文参考文献数量较多的可能性较大。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名头很大的期刊,所刊发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并不多。

   除了把关论文的学术内容、创新性、论文结构、文字拼写等之外,审稿人对所审读的稿件的参考文献数量提出合理建议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建议添加或者删除某些参考文献往往是充实、完善论文的需要。添加的论文中有自己熟悉的作者,也是无法避免的。另外,也不排除这样的情景——乖巧的作者,知道大名鼎鼎的编委审读自己稿件的可能性比较大,讨好性地尽量多引用编委论文也是有可能的。已经或者被提示后尽量多引用所投期刊刊发的论文,这样的作者也是有的。

   一般来讲,编委或者资深审稿人对于他审稿的专业方向是相当熟悉的。期刊编辑部门对于好用的的编委或者审稿人不可过度依赖,年度送审量不可超过一定的数量。这既可以保证期刊学术质量、公正性,也可以适当降低审稿人的劳动强度。如果一个资深审稿人同时为5个以上的期刊审稿,每一家期刊送审的稿件又都在10篇以上,审稿人几乎平均每周都得审稿一篇,是不是有些过量了?如果需要审稿的数量过度,审稿人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也就在所难免了。

   审稿人按照编辑部门的规矩,要求投稿人适当增删参考文献,有利于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提高,只要不超过一定的度。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55-1218240.html

上一篇:[转载]张梦阳:何其芳教我写文章
下一篇:[转载]刘经南:“5G+北斗”的意义、路径和愿景
收藏 IP: 120.244.95.*| 热度|

3 郑永军 王启云 武夷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2: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