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跃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王飞跃

博文

[转载]知识时代与“知道”时代

已有 2754 次阅读 2019-7-4 09: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知识时代与“知道”时代


原创:席酉民  和谐管理研究中心


人常说“无知者无畏”,但现在“很难无知”,各种媒体不断向人们推送着花样繁多的信息和知识,发达的搜索工具可以帮人便捷地答疑解感,大量难以验证甚至冲突的信息或知识使人们常陷入高阶困惑,若事不关己或无足轻重可一笑了之,但当事情重大,又该如何处置?



1 “有知有畏”的时代


我们已从“惧怕无知”的时代步入了一个“有知有畏”的时代。过去,因人类对自然、自己和社会认知不足,知识积累不够,所以常因无知而手足无措。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成熟,已拥有了认知自然和自己生存环境以及驾驭自己生活的基本知识,但知识海量、面广、复杂、分散,人类依然因难以获得、记忆和拥有足够知识而彷徨。


然而,随着计算机、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提升,云端存储、云计算、移动智能等令人眼花乱的新技术的快速涌现,使知识的存储、传播、学习和分享可以做到随人、随需求、随时、随地,除非你自己愿意孤立于这个世界,否则你很难陷入无知,你可以随时随地为你面临的问题找到相关信息和知识,甚至寻求网上高手的帮助和支持,很容易“知道”全球范围内与你面临问题相关的信息和动态。


1.jpg


反倒是现在人们因获取知识和信息太易、太快、太多、太模糊而恐惧。空气雾霾、水质污染、食品不安全、未来可能患某种疾病、世界某地的凶杀、恐怖、灾难……瞬间扑面而来,使长期习惯了安宁的人类心灵难以承载如此重负,往往陷入“有知”的恐惧中。


十九世纪狄更斯曾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些话似乎完全可以套用到伟大的21世纪。


在大量颠覆性技术(Disruptive Technology)的催生下,世界日益紧密连接成为地球村,信息和知识爆炸的冲击波迎面扑来,随着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的深入,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逆转,过去作为主体的我们总是为难以获得客体足够信息而焦虑,现在有可能出现客体比我们主体更了解我们,如通过大数据分析得到我们许多下意识或未意识的行为习惯、决策模式。


2.jpg


这个所有东西相互连接、甚至相互监控和研究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模糊、快变和不确定,人们在收获这种网络化环境下巨大收益的同时,不得不面对许多严重甚至从未经历过的冲突、问题和危机,我们也日益体会到我们已从恐惧无知慢慢转变到开始恐惧这个时代。爱因斯坦曾坦言: “知识很多和太少同样危险"( A little knowledge is a dangerous thing. So is a lot. -- Albert Einstein)



2 如何正确面对这个时代


其实,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对待知识:当知识太少时我们需要清醒自己的无知,当知识很多时则要注意找到真知,且不被知识限制思维和束缚手脚。挑战就是机遇,生在这个时代应是一种幸运,给了我们站在全球视野下看待自己、组织、社会、人类、世界的难得机会和舞台。祸兮福兮,取决于我们如何面对之?


如果我们在这个“传播大于价值,舆论重于事实”的注意力时代,放弃了批判精神、理性思维、独立判断,就很容易沦为“键人、鼠辈、触生”,很容易借助网络成为“知道”分子。但如果我们利用其知识获取的便利和快捷,不只形成知识的广(度)博,更注意构建自己的知识(深度)体系,特别是提升自己的知识高度,就有可能成为有智慧和造诣的人,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如鱼得水,驰骋天下。


3.jpg


“懂得越多,才越明白自己有多么无知。”学习让我们意识到无知,从而学会了敬畏。良好的素养、强大的能力、正确的行为、系统的知识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基础,而如何学会成为有素养、有能力和有知识的人,换句话说,学会学习也是这个时代给予人类的一个挑战,仅靠GoogleBaidu,我们可能沦为浅薄、成为知道分子。


学习和教育的变革,需围绕如何整合(广度、深度和高度)和应用知识、训练能力、提升素养、重塑行为展开。与此同时,不断强大我们的心理,提升我们在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变快环境下的驾驭力,才可能使我们登上驶向未来之舟。

 


本文来源自西交利物浦大学和谐管理研究中心公众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74-1188012.html

上一篇:[转载]【智慧教育】美国工程教育学会第126届年会参会札记
下一篇:基于区块链和通证经济的跨国跨洲电力市场机制设计
收藏 IP: 159.226.17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2: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