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这次对撞实验并没有成功,原因何在?

已有 4894 次阅读 2010-3-31 22:40 |个人分类:物理|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这次对撞实验并没有成功,原因何在?

总能量达7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对撞实施成功,这是迄今最高能量的质子对撞实施总能量达7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对撞成功,这是迄今最高能量的质子对撞实验,差不多是此前最高能量的3倍,意味着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方面又迈进重要一步。,差不多是此前最高能量的3倍,确实意味着人类在探索宇宙的奥秘方面又迈进重要一步。

而关键在于:实验能得到什么重要的新结果?!

核子研究中心公报说,科学家希望通过在对撞机内实现极高能级的粒子对撞,模拟出与宇宙大爆炸之后最初状态类似的环境,从而对宇宙起源和各种基本粒子特性展开深入研究。

紧凑缪子线圈(CMS)和超环面仪器(ATLAS)两个实验和复杂的模拟数据分析的物理目标是寻找黑格斯、额外维度和占宇宙组成部分约96%的神秘的暗物质、暗能量。

英国科学与技术设备委员会科学项目主任约翰·沃默斯利也表示,试验将有助于探索宇宙中的暗物质及寻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从而引导人们发现新的物理定律。

科学家希望通过在对撞机内实现极高能量的粒子对撞,不仅模拟出与宇宙大爆炸后最初状态类似的环境,而且进行其他物理学重要课题研究。科学家们尤其期待发现希格斯玻色子,进而完美地支撑起整个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理论大厦。

首次对撞成功后,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CMS探测器能立即探测到对撞的发生,并能制作出在7万亿电子伏特对撞时所产生的质子束流穿越CMS探测器所留下的影像。对撞的数据将由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计算机群储存并初步处理后,分送给世界各地参与合作的物理学家分析研究。

然而,这次实验并没有成功。参与实验的象观科学家说,质子束流出现了问题。质子束流被对撞机意外丢失,必须重新注入新的束流。

美国伯克利劳伦斯国家实验所的迈克尔·巴尼特说,“这是一台非常复杂的机器,事情总是有起有伏。现在我们遇到了‘伏’”。

CERN负责加速器和技术工作的史蒂夫·迈尔斯说,让束流碰撞的困难就好比向大西洋发社缝衣针,并让其在半路相撞。

迈尔斯说,一开始有一个电源出现故障,他们只好重启。第二次,保护机器的系统又令机器关机了。

巴尼特说,系统误读信息的可能性比出现根本性障碍的可能性更大。

但是,既然成功实施了7万亿电子伏特质子束流的对撞,总应该有一定的机率使质子发生这种能量的对撞吧!为什么不出现预期的结果?当然应寻求出现根本性障碍的可能性!

其实,在更高能量的作用下,确有可能出现,迄今没能发现的某种粒子。但是,现今理论上所认定为的,例如:

1.所谓:“具有1/32/3电荷,23个永远禁闭成团”的“夸克”,实际上,不过是具有12维的时空多线矢的各个组合分量,并非各个粒子。即使再大的能量,又怎能找到这样的单个粒子呢?

2.所谓:“暗物质、暗能量”,只不过是因星系团内各星系的弥散速度按“维里平衡条件”推断其总质量比其成员星系质量的总和大10-100倍而产生。虽经发现例如:非可见光星体、中微子、黑洞等,仍远未能弥补这种质量缺失。还曾观测认为宇宙在加速膨胀,而设想有所谓“反引力”的“暗能量”充满宇宙各处。

但是,所谓宇宙加速膨胀,还都只是按各星体红移的观测数据,由通常的“都卜勒公式”推算的。而通常的“都卜勒公式”却只是惯性牵引运动系的简化特例,对于非惯性牵引运动系,就显然并不适用,而会得出错误结果。

而且,从发现银河系中央潜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一大群巨大的恒星漂浮、盘旋在该黑洞附近。由这些星体的运行状态,分析其所受引力的情况,就应能具体判定中心黑洞的质量。就能弥补该区域的所谓“质量缺失”。而大量黑洞的发现和相应“质量缺失”如此的弥补,就能根本否定所谓:“暗物质、暗能量”的客观存在。

即使再大能量的对撞,又怎能证实“暗物质、暗能量”的客观存在呢?

3.所谓“希格斯玻色子”的“上帝粒子”,是希格斯(Higgs)为解决当连续的对称性发生自发破缺,却出现一些静止质量为零、自旋为零,的所谓:“戈德斯通(JGoldstone)粒子”的玻色子,的矛盾,而提出所谓 “希格斯机制”,认为:

由于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它不同于一般有静止质量的粒子“有3个极化方向”,而“只有两个与其动量方向垂直的横极化,没有沿运动方向的纵极化”。

通常复标量场的两个实分量都是具有“非零的”静止质量。希格斯研讨满足定域 U(1)规范不变性的复标量场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当选取其中的一种特殊参数,使U(1)规范不变性遭到破坏的同时,却使得原应为光子的粒子,出现了纵极化分量,静止质量不再是零。而标量场的两个有静止质量的分量,就只剩了一个。

即:由于对称性发生了自发破缺,标量场的一个分量所转化为的零静止质量的戈德斯通玻色子,变成了原应为光子的粒子的纵分量,而成为具有静止质量的粒子。而标量场剩下的另一个有静止质量的分量就成为所谓的“希格斯粒子”。并认为它是一切粒子质量来源。

所谓 “希格斯机制”和其中甚至被认为是一切粒子质量来源的“希格斯粒子”就成为迄今拯救所谓标准模型的唯一重要因素。

但是,迄今,虽然已有足够能量的实验,已经多次努力,仍然尚未实际找到牵涉有关理论成立基础的,所谓“希格斯粒子”。

然而,我们知道:光子虽无静止质量,却仍有运动质量、动量,根本不存在与其动量方向垂直的两个所谓“横极化”。只是大量光子统计表现的电磁波才有两个所谓“横极化”,实际上,根本不可能由这样的希格斯机制使光子产生静止质量。也不会有这样的希格斯粒子。更不能说它是一切粒子质量的来源。

即使再大能量的对撞,又怎能产生根本不存在的所谓 “希格斯机制”和“希格斯粒子”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307784.html

上一篇:总能量达7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束流对撞成功!中国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
下一篇:创建时空可变系多线矢物理学(141)基本粒子(11)基本粒子的转化(11.10)
收藏 IP: .*| 热度|

2 陈儒军 王号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9 16: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