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按标题搜索
眼梗三年
热度 5 2021-12-7 14:28
脑梗,主要是脑栓塞,就是固定在血管壁上的血栓脱落,在血管中随血液循环全身。流经脑部血管时,可能发生血栓堵塞血液流通现象,即为脑梗。 俺以此推之,如血管中的血栓流至眼睛,堵塞眼部血管时,即可称之为眼梗。 脑梗导致局部脑神经缺血,失去功能,受这些神经支配的肢体就出现失控、瘫痪。同样,眼梗导致局部眼 ...
3811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5
重庆宋庆龄旧居
2021-12-1 14:59
重庆的宋庆龄旧居,为抗日战争时期 1942—1945 年间,宋庆龄的寓所和 “ 保卫中国大同盟 ” 中央委员会旧址,位于渝中区两路口新村 5 号,就在两路口附近。旧居主体是一座二楼一底的西式砖木结构小楼。是重庆市重要的抗战文物遗址。 11 月 30 日,我们参观了旧居。 旧居小楼前,有宋庆龄先生的塑像。小楼的底楼 ...
2812 次阅读|没有评论
深秋校园2021-11-23
热度 1 2021-11-23 15:15
1952 年 10 月,西南师范学院从重庆市城区迁至北碚。到现在,校园已经历了 69 个春秋,进入第七十个年头了。 四十三年前的 1978 年 10 月,我进入校园,成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届大学生, 1978 级学生的一员。在校园里学习四年后,于 1982 年 7 月毕业,在盛夏时离开校园。两年后,在 1984 年 7 月,我又进入校园 ...
1980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长沙天心阁
热度 1 2021-11-10 16:37
2013 年 10 月,我们到湖南长沙,游了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长沙市中心地区,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有楼阁三层,建筑面积 846 平方米,碧瓦飞檐,朱梁画栋。天心阁建在长沙 古城墙 上,高出市区 30 米,居高临下,俯瞰万家。 天心阁始建于明末,阁名引《尚书》 “ 咸有一德,克享天心 ” 之意得名,当时为全城 ...
2609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天路行之:过错那湖
热度 1 2021-11-5 16:39
错那湖,海拔 4650 米(一说为 4800 米),面积约 300 平方公里,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传说它是西王母的沐浴之地。 错那湖是怒江的源头湖,唐古拉山脉南部的河溪,均汇入错那湖,再流入怒江。 火车过唐古拉山口后,即进入西藏境内的羌塘高原。羌塘在藏语中意思是 “ 北方高地 ” ,特指藏北高原,是我国地势 ...
2828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天路行之:穿越唐古拉山
2021-11-1 16:12
青南高原的南边,是唐古拉山。 唐古拉山是青藏高原中部的一条近东西走向的山脉。山脉海拔约 6000 米,全长约 700 千米,山体宽 150 千米以上,耸立在海拔 5000 米的高原上。最高峰各拉丹冬海拔 6621 米,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 唐古拉山西连喀拉昆仑山脉,其西段为藏北内陆水系与外流水系的分水岭,东段则是 ...
3946 次阅读|没有评论
天路行之:过青南高原
热度 1 2021-10-27 15:16
火车过了昆仑山口,一路向南,进入青南高原。 青南高原是指青海省昆仑山以南,唐古拉山以北的青藏高原。青南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因为长江、黄河、 澜沧江 发源于此,青南高原有万山之宗、万水之源的称号。 火车蜿蜒攀上高原后,大部与青藏公路平行南驶。先后过湿地,绕湖泊,经过楚玛尔河和沱沱河,穿越可 ...
2663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天路行之:观昆仑山
热度 3 2021-10-19 15:30
十年前, 2011 年 8 月,我们在青海西宁,登上开往拉萨的火车,体会了青藏高原上的天路之行。 青藏铁路,是一条连接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修建这条铁路时,克服了多年冻土、生态脆弱和高寒缺氧等难题。 青藏铁路全长 1956 ...
2686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观旧照有感
2021-10-2 09:50
两年前, 2019 年 7 月,游 帕米尔高原。在慕士塔格峰下, 喀拉库勒 湖畔,观看当地 柯尔克孜人的大型歌舞表演。 如今,看当时拍下的照片,有感:有山有湖,有歌有舞。有景有情,有你有我。
2443 次阅读|没有评论
歌乐山斐然湖
2021-9-30 09:40
2021 年 9 月 29 日,我们游了歌乐山斐然湖。 沙坪坝歌乐山斐然湖,有山有湖。近日,粉黛和紫色马鞭草盛开,成为市民秋游的热点。 斐然湖在沙坪坝中梁镇的海石公园旁边。去了,看见湖边一处,有一块“斐然渠”的石刻碑,是民国三十二年七月,沈鸿烈题写的。碑边有说明,曰:“民国三十二年,农林部部长沈鸿烈开渠 ...
37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1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