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高校图书馆面临系列问题

已有 4229 次阅读 2015-7-4 07:14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危机, 高校图书馆

      最近几个月,笔者有机会参观考察了一批高校图书馆(包括985、211、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并同相关馆的领导或馆员有一定程度的交流。
      某馆馆长及其网站强调该馆“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我感觉缺了两个重要的元素或要素,那就是馆员与技术。如果让我排序,我会这么排:馆员、资源、管理、服务、技术。可以理解为“以馆员为本”,馆员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支撑,资源、管理、服务三者处于“中心”地位,需要“五位一体”。简单从上述5方面分述一下面临的问题。
     馆员方面。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编制紧张,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还不断往图书馆“塞”;馆员队伍老化,好几个馆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缺乏新生力量,图书馆进应届毕业生的门槛很高,有的馆连续10多年没进图书情报专业应届毕业生。有一高职馆,新建了2万平方米的新馆,2014年购进新书20万册,图书馆馆员(包括馆长在内)只有5人,因为是新馆,学校层面经常安排到图书馆参观,接待来访者的工作量不小;有一211层次馆,馆舍面积近6万平方米,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在一起,图书馆编制74人,信息中心编制7人,有两个校区。好些馆馆员存在“忙的忙得要命,闲的闲得发慌”这一实际,有些馆校内外形象很好,其实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少数几位“明星馆员”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
     资源方面。主要指文献信息资源,这方面的问题尤为复杂。印刷型资源存储空间问题愈来愈突出。有一家馆,有条件搞密集书库,总馆藏200余万册,已将1个容量为80万册的密集书库用饱和了(75万册),正将启用另1个密集书库(空间已预留好,设备等待充实)。有这种条件的图书馆并不多,很多图书馆真可以用书满为患形容。为了“凑数”,不少该剔旧的书不敢剔除。数字资源方面,很多馆的经费已经占到文献信息资源采购经费的一半以上,少则数种数十种,多则逾百种。其中较大比例,只管买进来,具体用的怎么样,真是无暇顾及。
     管理方面。近年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图书馆在高校只是“教学辅助”机构之一,按照高校的相关政策,管理层3年或4年轮一次岗。而且,好些馆实际上已经不是馆长负责制(是书记负责)。图书馆到“部主任”(中层)这一层次,不少馆存在“部主任”与馆领导人数差不多的情形,而且“部主任”多走专业技术岗(非管理岗),实际没有行政职务。诸多原因,所谓绩效管理,基本流于形式。
     服务方面。很多馆都在挖空信息想着拓展和深化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信息资源服务。以学科服务为例,实际上普遍缺乏能具备这方面能力的馆员,更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当前有些服务不同程度的外包了,但质量控制方面是个问题。
     技术方面。在当前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用户服务环境下,技术很重要。当前很多馆已经没有“中心机房”,服务器等设备由信息中心(或相似机构)管理。图书馆的信息技术部真正有机会学技术、用技术的越来越吃紧。有部分馆叫“图文信息中心”,且实际是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在一起,技术支撑方面做的比较到位。有的学校,校园网IP问题长期存在问题,导致投入不小的中外文数字资源难以正常使用,图书馆方面有时难免“代人受过”(“条块分割”的角度,实际是“信息中心”这一机构的问题,学校层面也是有问题的。)。不少馆的技术方面,处于维持状态,甚至有的实际上没有懂技术的馆员(遑论有条件做研发的技术馆员)。
      正在修订中的高校图书馆规程,正在引导将图书馆员区分为专业馆员与辅助馆员,用意在于提升图书馆这一行的专业性。图书馆十三五规划正在着手编制之中,关于图书馆的定位,不少馆长期望望能够“转型升级”——从教学辅助单位“转型升级”为教学科研支撑单位。
      泛泛而谈说了一堆问题,不见得准确(甚至可能存在错误),但或许足以引发一些关注与思考。图书馆员这一行,有人评价大致是:今天很难看到哪个行业像图书馆那样想方设法为用户着想。其“理论解释”或许源自于图书馆精神(文华公书林精神)——智慧与服务(Wisdom & Service)。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902717.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60期 20150703)
下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61期 20150710)
收藏 IP: 180.127.77.*| 热度|

3 赵美娣 刘欣 刘桂锋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9: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