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不“知其所以然”1 精选

已有 6987 次阅读 2014-8-11 08:56 |个人分类:科技史|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知识, 实践, 两条道路, 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

吕乃基

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这是中国古代流传至今对于认识过程的训诫;也是西方认识论和知识论追求的境界,现象与本质[1]两分,不仅要know how and what,而且要know why。然而,在大数据汹涌而来的大浪中,但求知其然,不求知其所以然,成为大数据认识论的重要特征。其实,不仅是大数据,21世纪认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放弃、乃至批判知其所以然。

本文旨在分析这一现象。首先,考察不知其所以然的种种类型。其次,论证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不知其所以然,是认识过程的必由之路,认识过程的“两条道路”有助于说明这一点。最后,探讨不知其所以然的认识特征。

一、不“知其所以然”种种

何谓“知其然”?何谓“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也就是know how and what,是主体经由感官所获得的直接、当下的认识,所接触到的是事物的现象层面。其特征是,知其当下,不知其过去未来;有一说一,未可举一反三;因人而异,众说纷纭。特定的个人在独一无二的语境下以全身心感受独特且丰富的对象,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知识尚嵌入于特定的主体、对象和语境之中,因而是意会知识和嵌入编码知识。为了可以探索对象的规律,由此及彼,以及进行人际交流,有必要从现象到本质,

知其所以然是主体经由大脑对感性认识的加工处理,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是为认识的理性阶段。此时的知识已经从特定的主体、对象和语境之中分离出来,成为波普尔所提出的客观知识,也就是非嵌入编码知识[2],因而可以举一反三,解释更多的现象,知过去未来,以及可以在不同主体间交流和共享。

然而,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以及对认识过程本身认识的加深,人们日渐发现,在认识中越来越“不”知其所以然。

“不”知其所以然有多种情况,如不经、不能、不必、不可、不重,等等,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类:因认识对象之故而不可,由认识主体之因而不能,以及因实践优位之故而不必[3]

就认识对象的变化而言,首当其冲的可以说是信息爆炸,乃至只得忽略小数据而只顾大数据,以及需要“学会遗忘”。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已经不可能一一甄别、归类,以究其所以然。大数据认识论的一大特点,就是知其然而不求知其所以然。

其次是在科学发展中认识对象的变化所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其一是沿量子阶梯向下,沿宇宙演化方向回溯,探索更低层次的物质及其结构和更早阶段宇宙形态。在这一过程中,机械的一分为二碰壁,俄罗斯套娃走到了头;层次之间互为组成和被组成,以及互为因果关系。“所见即所得”,又何来、何为“知其所以然”?其二是沿量子阶梯向上,与宇宙演化方向一致,探索生命乃至意识。对象如此复杂多变,牵涉因素如此之多,一个现象,可以有一万个原因。玻尔清楚知道,若是简单地按物理和化学方法来做生物学实验就会杀死生命。其三是沿量子阶梯扩展,这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主流。把近现代科学数百年得到的成果,也就是抽象的概念、严谨的体系、铁的必然性,以及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般理论,与具体的对象、活生生的现实、无穷无尽的特殊语境,以及与这些语境和现实不可分割的独特主体相结合。其结果是,出现了一系列对于近现代科学具有否定性的概念,如不确定、非有序、非对称、破缺、纠缠、模糊、分形、嵌入、涨落、分岔、不可逆、涌现、突变、超循环、以及混沌,等等。这些概念本身的否定性正说明,在21世纪的今日,近现代科学所追求的知其所以然之不可能。记得在电影《波隆贝斯库》中的小女孩问主人翁一连串“为什么”,直到波隆贝斯库哑口无言。

值得注意的是,当科学沿三个方面前行之时,必然渐次进入人文社会科学的领地。由于主体各自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不同,价值观各异,以及利益相关,因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更难达成一致的知其所以然。

就认识主体而言,一方面,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信息,面对如此复杂彼此纠缠难辨由来未知去向的信息,面对大千世界形形色色语境中的声色犬马,以及视频、音频、触屏(还会有嗅觉、味觉,甚至直觉)对主体感官的全方位刺激和互动;然而另一方面,现有的概念体系抽象严谨、边界清晰、逻辑分明,难以以这样的概念去把握活灵活现、复杂多变的对象。正因为此,那些后现代的论著往往不得不成为一连串矛盾对立概念的堆砌。作者难以表述,而读者则如堕云里雾里,不知所云,难以卒读。再加上主体认识的路径依赖、价值偏好,以及利益捆绑,不可能置身度外,只能以全身心去感悟,沿着或多或少被锁定的路径,以及带着某种偏向去认识。重要的不再是because of,而是for what,是“目的因”。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指望认识主体得出普遍、抽象、一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其所以然”?

实践优位的影响。上世纪末以来,学术界日渐兴起实践优位之风,可以认为是自笛卡尔的“认识论转向”至今的又一次转向。“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一个多世纪前,马克思已经预示了这一转向。关于“实践优位”的论述如汗牛充栋,此处略作补充。社会发展未必样样都要经历非嵌入编码知识,都要知其所以然,在林林总总的实践活动中由生疏到熟练——积累意会知识,知其然即可,Know how to do, learning by doing,同样推动个人与社会进步。从笛卡尔至今,世界正在并已经从“我思故我在”和“以头立地”的时代走向“建构”的时代,一切都在涌现和建构之中。其实,老子早就洞悉这一从“知”到“行”到“知行合一”的过程: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4];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5]。“化育万物”便是“建构”,而“舍之”,“舍”掉的或许正是知其所以然。

探索“本质”或“知其所以然”,旨在排除个人对认识结果的影响,进而排除人作为“类”的影响,后现代思潮否定“客观”的可能性进而“客观”本身,“实践优位”则进一步突出在知其所以然之后“知其然”的目的性、主体性、嵌入性(时空初始和边界条件)和价值导向。

还需要指出,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日,由于科技黑箱[6]的进步和广泛使用,实践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科学技术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科技黑箱,科技黑箱是这样的“装置”,包括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知识集成于其中,使用者无须知晓其中的原理或知其所以然,如同面对黑箱,只需按规则操作,也就是知其然,即可获得预期的结果。试想,在苹果、三星的用户里,又有几人熟稔其中的科技原理?随着科技黑箱越来越丰富,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实践优位”不仅是科学哲学的理论,而且就是现实的生活。随着一方面科技黑箱越来越黑,其中的知识越来越高深难懂,另一方面人机界面更为友好,“一键式”操作进一步普及,使用者也渐次成为认识上的“懒汉”,自甘为“傻瓜”,与“知其所以然”渐行渐远。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在知其所以然之后的“知其然”所具有的浓郁的主体性,这一点与科技黑箱的人机界面友好相结合,无论是“傻瓜”有意为之,还是不经意间的误操作,可能增加科技双刃剑的风险。


[1]需要说明,在中国语境下,知其所以然不仅指所以然背后的因果关系。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相应于从现象到本质。

[2]吕乃基,论非嵌入编码知识,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104107

[3]此处的“不经、不能、不必、不可”等并非在语义上精确对应且彼此正交,只是大致对应。

[4]黎翔凤.管子校注[M].中华书局,2004:759.

[5]黎翔凤.管子校注[M].中华书局,2004:770.

[6]吕乃基,论科技黑箱,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122326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818645.html

上一篇:科学的体和用
下一篇: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空间是人类发展的时间
收藏 IP: 49.77.156.*| 热度|

27 王荣林 武夷山 周健 赵美娣 王鸣远 马德义 黄永义 鲍海飞 陈楷翰 张骥 张启峰 孙学军 马雷 李学宽 李宇斌 王国强 李盟盟 伍光良 曹君君 JIANHUN shaoyunpeng peosim payne007 shenlu zhngshai wolfganger qinyh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