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者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fyuwp

博文

守住科学问题的边界 精选

已有 3471 次阅读 2015-5-17 21:47 |个人分类:文章|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管理, 科学, 边界, 事实, 行政



2015年第1期《环球科学》杂志刊载了题为“极端天气将成常态”的文章,详细介绍了最近关于北极涡旋及高空急流发生异常变化的情况,同时对大气环流的结构与变化做了通俗的讲解,是一篇很不错的科普文章。对天气、气候问题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读,会从中获益。


提起这篇文章,是因为前不久与一位美籍华人朋友聊天时涉及该话题。这位朋友谈到,前两年当美国气象学界发现“北极涡”近年来发生了一些异常变化时,认为是气候增暖的影响,并公开在报刊上讨论。这件事惊动了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一位科技委官员认为这件事事关美国战略安全,北极冰区若持续减少,会影响到未来大洋航路的变化,要提早进行研判,做好应对,需向总统报告。


问题是:该如何向奥巴马总统提及这件事呢?科技委的人找到新泽西州一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教授,希望他能提供一些详细资料。这位教授回答说目前对这一问题尚有争论,很难给出确切的结论。但科技委不依,坚持要给出明确看法。教授无奈,只好组织一批学者讨论,最终的意见仍是目前的状态还很不确定,无法给出明确结论,建议先不要上报给总统,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因是聊天,事情的来龙去脉未必能回忆准确。这位朋友谈这件事的目的是想说明奥巴马的工作风格,他是哈佛法学院的博士,很聪明,对科技问题也敏感。科技委的官员一旦将报告递交上去,就要做好总统提问的准备,一旦回答不出,会很尴尬,因而必须提前做好功课,有备无患。


听到这里,自然会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若是总统敏锐到下属向他汇报工作时必须做很细致的准备,以至于有些问题会因不很确定而无法反映上来,会不会误事呢?毕竟不是所有有用的信息都一定是确定性的信息,不确定也未必就没有价值。我便随口追问了一句,若是前任小布什总统遇到这类问题会怎样呢?这位朋友想了想回答说,那或许会完全不同,小布什总统不太会过于关注细节,他思考问题较宏观,决策果断,更像个Leader。


两位总统有不同的风格,不奇怪,具体表现也未必这样简单。但我都能听得出来,这位朋友的倾向更偏向于小布什的风格,不大喜欢奥巴马事无巨细、刨根问底的方式。但若依此做出优劣判断,也难免偏颇。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条件,会有不同的选择和处理方法,需要把握好平衡的尺度。能竞选上总统不是件容易的事,无论是谁,基本的领导规则不会不懂,但具体到每一项决策如何做,往往见仁见智,会有较多争议。每个人的看法和偏好也会有差别,应是常态。


这段谈话给我留下的印象倒不在于总统的行事风格,感觉距离远了些,而是对那位教授对待科学问题的做法感到更值得回味。一个极地气候增暖的科学问题可能事关美国国家安全,还会得到总统的关注,对从事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员或许是难得的机遇,应积极提供信息才对,后续的可能不难预期。可偏偏碰上了一些有点“愚钝”的科学家,非要强调其不确定性,将这一“利好”给搁置了。


无论这一搁置的后续情况如何,仅就当时的回应而言,是值得点赞的。这无疑是体现了科学精神和原则,科学家没有因可期待的关注或重视、可能获得的支持或利益而选择违心的偏向,违背客观真实。


追求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是科学探索的起点和归宿。在科学问题面前保持基本的坚守,有一分事实说一分话,有一分证据做一分结论,不做没有依据的判断,不为利益所动,更不为权力的意图所惑,不将科学问题随意政治化,跨越既定的边界,应通过科学分析判断的问题不交由行政裁决。能始终坚守这些理念,是作为优秀科学家最基本的品质。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问题的解决不偏离科学的方法和轨道,确保需要做行政抉择时,其基础和依据是靠得住的。


若在国内遇到类似情况会是怎样呢?就我所能看到听到的情况而言,似有不乐观之处。确有少数科学家在对待科学问题时缺少必要的坚守,为了获得上级的重视或支持,或强调个人见解的正确性,不惜将一些尚有争议的问题轻率作为结论向上递交,产生不良后果,使科学问题政治化,本应通过研究、讨论的问题转变成了行政裁决,偏离了科学轨道。


2015-05-15 《南方周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310230-890882.html

上一篇:雨夜金陵
下一篇:让“找你妈”变得更轻松
收藏 IP: 119.80.37.*| 热度|

7 檀成龙 蔡小宁 罗德海 陆绮 王亚非 庄世宇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1: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