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678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6789

博文

科学网的明天

已有 3262 次阅读 2015-5-1 21:52 |个人分类:科学星辰|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管理, 科学网

科学网的明天

周 健

作为科学网的一个新博主,大约是在一年前写了《科学网的感悟》,诉说了一些对科学网编辑、博主、博文和评论的一些看法,得到了一些博友的关注。近一段时间以来,科学网因为某著名博主帐号的被封,引发了一些不大不小的事件。力挺被封博主的博文不时见诸屏幕,支持科学网封博的声音也时有出现,尤其是在相关的博文评论中,真是针尖对麦芒,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也有博主善意地提醒被封博主,大丈夫能屈能伸;还有博主委婉建议科学网适时给与被封博主解禁;也还有博主郁闷的删除了自己的博文,留下不少的XXX;更有博主也许是由于心冷,也许是由于义愤填膺,或者是因为舍生取义,毅然追随被封博主而去…..伴随这些现象而来的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科学网发布的博文数量明显减少(尽管还有某博主呼吁新人快快加入的召唤)。对此,也许还真是一个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发生了。回顾半年前的科学网,那时候科学技术上的真知灼见、科学研究上的心路历程、教学工作中的酸甜苦辣、社会时事的分析与探讨,凡此种种,不时在科学网上盛开出红花一片。博文发布的数量,博主参与博文推荐、评论的激情,这些都是博友们有目共睹的。那么,科学网的明天在哪里?未来的发展之路在哪里?笔者作为一个平凡的博友,也想在此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限于学识,错漏难免,欢迎指正,仅供参阅。

科学网出现目前的局面,仅仅是因为查封某著名博主的博克导致的吗?答案很显然是否定的。尽管在过去的半年多时间里,科学网的管理者并没有大动作来调整博克系统的管理规则,好像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但是,其中一些博文系统管理行为背后的、忽隐忽现的潜规则,却让人遐想。其一,“三条红线”的标准已经约定成俗,它既能符合党和国家的法律规章,也能为绝大多数博主所认可。然而,近期以来科学网的管理者、或者编辑人员是否存在恐惧“三条红线”的意念,从而导致红线标准扩大的可能?其二,不知是博客系统管理规则调整,还是编辑人员有了大的更新,科学网对通过管理行为把控作为传播媒体的科学网的宗旨、责任、导向、使命实践的能力却有下降。比如在博文精选和置顶的操作中(虽然达到完美的理想标准是不可能的,但是向着接近完美的路径去努力是不容置疑的),一些较多人认可的博文无法受到编辑的青睐,而某院士的平平博文却常常精选,还有编辑原本未能精选的博文、博主自我吆喝之后也能加精。其三,科学网认可的匿名评论制度,究竟是益处多还是害处多,这还是一个值得认真分析和探讨的问题。其四,科学网不知是无意识,还是无技术治理科学网上屡见不鲜的马甲问题?个人以为正是上述多种原因(不是全部)导致了今日科学网现象的发生。

科学网的未来之路如何走?不言而喻,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笔者无力提出什么对策或措施,仅就个人管窥,陈述一些仅供探讨的想法。第一方面。(1)继续坚持三条红线原则。除外第一条红线,其余红线的把握尺度可以适度放宽,而且对于这些方面的违规行为的处理,不宜轻易与封博挂钩。例如在处理博主因涉及第二条红线的问题时,可否更谨慎一些。(2)在坚持三条红线原则的基础上,积极支持、提倡在科学网上发布具有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探索、新分析、新预测的博文,无论这些博文涉及的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与人文科学。尤其要鼓励那些与目前主流(或经典)科学认知相异,或者相反的思想的传播。(3)任何人都有权利,在基于实事求是的前提下质疑任何权威人物(当然包括博主)和经典理论,这种科学的质疑应该予以支持。当然,对于无端的污蔑、诽谤和攻击,自然应该坚决反对。第二个方面。(1)科学网应该不断提升对自己的宗旨、责任、导向、使命实践的掌控能力,将一个既符合党国法规、又具有强大活力的战略管理策略贯穿到整个管理行为之中,并适时修正其中的不足,推进科学网的持续发展。(2)科学网在尊重博主方面,还有一些工作要做。因为没有了博主,也就不存在科学网了。当然这种尊重是在党纪国法和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约束下的、双方相互的尊重。那些极个别的无端惹是生非、个人性格缺陷的情绪发泄、人格偏执的胡搅蛮缠等等不在此例。(3)对于科学网博文的加精和置顶(包括板块的首页题录)是管理行为中的重要内容。尽管无数博主(包括笔者自己)都说过,用平静的心态、理性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博文是否加精和置顶,也有博主说完全不在意自己的博文是否被加精。但是,普遍的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博主还是在意博文的加精和置顶的。因此,加精和置顶是对科学网有重要影响的管理行为之一。那么,在这方面有哪些改进方法值得思考呢?其一,科学网如果目前的加精和置顶是实行的个人负责制的话,是否可以改为板块集体(也就是两人或以上)负责制,希望能有集思广益的结果。其二,参照现行的学术期刊的审稿原则实行盲审制,即屏蔽博文作者的相关信息再进行加精和置顶遴选。其三,科学网加强对编辑人员的训练,提升他们对博文的认识、分析、价值判定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对博文的敏锐感悟和包容精神,从而更高水平地做好博文加精和置顶工作。其四,一般而论,博文作者的意愿不足为加精和置顶的凭据。博文作者就像母亲爱惜子女一样偏爱自己的博文,因此绝大多数作者都认为自己的博文应该加精,这是一个常识。遗憾的是这个常识,并不具有科学性。因为一方面能够理性的判断自己的博文在整个科学网中所处的水平的博主是极少数,另一方面如果科学网将绝大多数博文都加精的话,那么科学网的博文也就无所谓精了。其五,对博文推荐的管理规则的设置,建议任何博友在推荐某博文之前,应该首先评论该博文。原因是这样的,现在的博文推荐简单到只需要点击一个按钮。我们可以推测有些博主是在阅读过博文之后才去点击推荐按钮的,也有的可能只看了博文的标题就推荐,有的可能看了博文中的某一段就去推荐,还有的可能只看博文作者姓名就去推荐。第三个方面。(1)对于科学网现行的匿名评论制度的具体规则,笔者无从知晓。不过,以科学网现行的实名开博的规则的精神,那么即使只参加评论的朋友也应该通过科学网的实名认证。(2)将匿名评论改为实名评论更好。因为博主也是实名的,这样对双方的自律有益。(3)也许会有一些评论员会说,实名评论就要离开科学网,即使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作为参与科学网博客系统的众多网友们来说,求真求实仅仅是一个起码的规则,相信绝大多数人能接受实名评论。(4)正如前不久发生在科学网的某著名博主被关闭博客,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博主之间、博主评论员之间的种种纠缠与矛盾,科学网依据管理规则进行了删除博文、删除评论,直到关闭博客的处理。笔者以为,在此基础上宜采取措施增强网友们的自律和网友公众的监督。科学网可以利用现在风行的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技术等手段,中立的统计和公布一些数据:博主发布博文数量、博主精选博文的数量、博主置顶博文的数量、博主(或评论员,下同)撰写评论数量、博主被删博文数量、博主自删博文数量、博主自行删除评论数量、博主被删评论数量、博主推荐博文数量、博主出言不逊和污蔑攻击他人的次数和博主被科学网处理的次数。这些数据组织在首页的一个醒目菜单或按钮之下的一个单独的板块之中,可以完整提供给科学网通过实名注册登录的任何网友查阅。该板块可以和现有的博文统计板块融合,并删除一些原有重复的点击量、排行榜之类的低价值统计数据。当然,这里提到的统计数据不一定完全合理,同时在实施时应该采取全员统计和公布的策略。第四个方面。(1)科学网应该重视对网络马甲的处理。(2)从技术看,虽然无法保证及时、全部、彻底地消除马甲,但是尽量消除马甲是值得做更多工作的,起码发现了马甲必须及时处理,更不用说普通网友都发现了的马甲了。

一个现代媒体传播平台的管理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管理者的科学、适宜的管理规则,也需要其中的参与人员的自律自省。无论是官员还是教授,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学生,无论是官科还是民科,无论是自然科还是社会人文科,无论是你我还是他们。我们都是科学网的一分子。科学网那可点可赞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当下这么一个社会环境之中,科学网绝对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珍惜的传媒平台。科学网的管理者们为何不可以尽更多的心力,完善科学网的管理;科学网的参与者们(包括笔者自己)为何不可以放下一些个人意气、恩怨得失,多做一些自律自省,平静自己的心态,尽量善待他人,少发无益的牢骚,多发阳光的正气,为科学网的明天,尽力所能及的一份心和一份力。如是,则科学网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0一五年五月一日

作者联络:Email:zhou6789@21cn.com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48178-886752.html

上一篇:基于诊疗支持视角的医生信息化工具的探讨及设计
下一篇:一篇小文章的教训
收藏 IP: 14.159.207.*| 热度|

19 戴德昌 陈楷翰 林中祥 陈儒军 檀成龙 赵美娣 周可真 李竞 李伟钢 姚小鸥 王华民 马德义 汪晓军 李兆良 陆绮 王永林 田云川 柳渝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7: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