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若尔盖大草原何去何从?
热度 2 樊晓英 2017-7-20 18:35
若尔盖大草原何去何从? 在中国的中心地带有一片开阔的高山平原,这里黄河恋恋不舍,九曲回肠,这里水量丰沛,地势平坦,这里夏季凉爽,风景如画。这就是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大约 3450 米,面积大约 4 万平方公里的若尔盖大草原。其实叫它大草原并不完全合适,因为这里有冰川、草原、高山草甸、湿地、沼泽、黄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5420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2
从三峡水库到丹江口水库不得不说的事情
热度 3 樊晓英 2017-7-19 09:46
从三峡水库到丹江口水库不得不说的事情 中国的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经过五十多年的论证、设计、建设,终于于 2014 年年底尘埃落定,正式通水。这与现代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每年大约调水 130 亿立方,中线工程每年大约调水 130 — 140 亿立方。但是这些水和北方的需求比较依然不足,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45992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3
朔天运河计划大批判
热度 9 樊晓英 2017-7-12 21:52
朔天运河 计划大批判 中国的三北地区缺不缺水?这个答案几乎是千篇一律的,缺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向三北地区调水有没有必要。这个问题却是有巨大分歧的。不同意调水的人认为只要节水,或者增高水价就可以解决问题,或者从干旱区向湿润区移民即可以解决问题。这些回答都是简单武断的解决方案。如果移民,如果提高水价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12500 次阅读|28 个评论 热度 9
比较理想的藏水入疆路线
热度 6 樊晓英 2017-7-8 02:07
比较理想的藏水入疆路线 青藏高原上的湖泊星罗棋布,以东经 91 度为界,东部地区被几个外流河分割。而西部地区有上百个湖泊,这些湖泊都是内陆湖,有比较短的径流,众多的湖泊说明这些湖泊的海拔基本一致,无法形成有效落差,这也是我们利用这些湖泊从雅鲁藏布江向新疆调水的一个有利条件。 从雅鲁藏布江向新疆调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26315 次阅读|20 个评论 热度 6
青藏高原的水系需要调整
樊晓英 2017-7-2 20:48
青藏高原的水系需要调整 青藏高原,被称为地球第三极,它对世界气候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它自身的水文水系也是独有特点。 北印度洋由于受青藏高原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形成顺时针大洋环流圈,这时候,在印度大陆形成了印度低压,印度低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5066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中国西部的两座天然水塔
热度 5 樊晓英 2017-6-27 18:25
中国西部的两座天然水塔 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两头有两个天然的巨型水塔,那里的水可以用无限来描述,可笑中国的许多人却不知道。我估计从水塔上引下来的水已经足够塔里木盆地和西藏使用,但是水利学家们却浑然不知,依然要从雅鲁藏布江往塔里木调水,可笑至极。 这两个水塔的南水塔就是西藏的林芝和然乌地区。这个地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4426 次阅读|13 个评论 热度 5
利用空气能提升水头的一项技术
热度 2 樊晓英 2017-6-24 14:35
利用空气能提升水头的一项技术 我们虽然提出了海水西调的工程,但是遇到了两个很大的技术难题,一个难题是如此大量的海水如何淡化,另外一个难题是如何用很少的能源把水从东北平原的 100 多米提升到蒙古高原的接近 1440 米高度?如果使用抽水机,那么一吨水提升 1400 米从理论上计算就需要 3.8 度电,计算公式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4098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天空的脱水过程
热度 2 樊晓英 2017-1-24 01:26
天空的脱水过程 我们发现这样一些规律性的事件,例如电流在介质中的流动其实非常复杂,但是欧姆定律却把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简单地表达了出来,实际上真正复杂的东西隐藏在电阻的系数中;再比如万有引力定律,其实万有引力本身应该非常复杂,但是万有引力却以质量和距离的关系阐明了复杂的关系,但是同样的它的复杂性表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4083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山谷的空调效应
热度 8 樊晓英 2016-8-11 00:25
山谷的空调效应 听说印度有人发明了一个不用电的空调,能够降低温度 3 —— 5 摄氏度,这个空调很简单,就是把许多空瓶子镶嵌在一个面板上,敞口在室外,缩口在室内,这样通过瓶口进入室内的温度就会降低。这个空调的原理就是:空气压缩就会放热。原理看来简单其实不简单,既然空气能够轻易被压缩,既然轻易压缩 ...
个人分类: 气候生态|7212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8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5: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