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ca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oxcar 学了物理而没有搞物理 却自觉不自觉地用物理

博文

鲤鱼跳龙门还是跳油锅?

已有 5448 次阅读 2010-6-3 23:13 |个人分类:社会|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研究生, 龙门, 鲤鱼, 油锅

鲤鱼跳龙门还是跳油锅?
答:本来是打算跳龙门的,却一不小心掉入了油锅。
 
   
   我昨天突然想出这个问题,这其实就是一个比喻,一个对普通院校(包括专升本)学生考名校研究生的一个比喻。现如今,拜教育产业化和大学扩招东风所赐,高中毕业生考上大学已经不似十几年前那般困难了,与我当年参加高考时的招生人数相比,已经增长了6倍以上,不过放眼高校,却发现那些重点大学和知名院校的招生人数实际并未增加太多,多招收的学生大概主要的去向还是那些新冒出来的××大学或者什么名校的二级学院。毕业文凭当然都是本科,可在社会上的境遇不佳,工作难找。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把大学生看作人才、誉之为天之骄子,可以拿“龙”作比喻的话,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数量巨大,平均水平反而显著下降,有如过江之鲫,不得不拿“鱼”来比喻了。
   这些数量巨大、能力有限的“鱼”如果想受到重视,获得“龙”一般的待遇,目前是非常困难的。为了达到这个遥远的目标,考研究生已经被视为最便捷的途径了,那就可以用传说中的“鲤鱼跳龙门”来作比喻了——鱼过龙门便变身为龙。于是许许多多的本科生加入到百万考研大军之中,考研热出现了,伴随着研究生扩招,硕士、博士数量激增,文凭学位开始贬值,人才高消费的大局也逐渐形成了。
   在这样混乱的大格局之下,原来的许多计划会被社会的变化所打乱,美好的愿望变成了愿景却无法实现,那些本来期望跳过龙门升级为龙的鱼儿们惊奇地发现,面对龙门,他们跳了过去,然而随后看到的不是变成龙之后的美景,而是不小心跌入了油锅,面临的是更残酷的煎熬。当前硕士学位在就业过程中逐渐变得高不成低不就,也就是说高不能和博士比拼竞争(用人单位已经频频开出这种价码),低难以接受和本科毕业的学士同工同酬的待遇(在额外付出了数万学费和三年光阴之后尤其如此)。工资和待遇一再缩水,有的学生会发现自己苦读三年后找到的工作竟然不及当初本科毕业直接找的工作,可怜可叹!
  一方面我们国家的教育的增长过快了,远远超前于正常的经济和社会增长。试想,我们的经济以每年略高于10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需要5~7年以上才能翻番,而我们的教育几乎平均每2~3年就翻一翻了,需要就业的人口增长过快,当然就业机会偏少。另一方面,学生就业目标的趋同(都喜欢扎堆到大城市、机关和外企)、产业结构问题、整体发展的不均衡加上教育本身的问题,这些都限制了就业。这样在用人单位进行选择时,那些名气不大的普通院校毕业生自然难找工作,为了增加就业率,这些学校拼命地诱导和帮助学生考研,因为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在统计就业率时被视为就业。在这种背景之下,大量普通院校的学生向高一级的知名重点大学流动,填补这些名校本科生出国和就业造成的硕士生入学的缺口,于是出现了名校颇具特点的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甚至三流博士生的奇观。这种普通院校的学生考取名校的硕士生,目的就是“鲤鱼跳龙门”,盼望在研究生毕业时靠着名校硕士是的招牌出去就业,找到更好的工作。只可惜,时代不同了,现在用人单位不但要看你的硕士文凭,更对你的出身感兴趣,喜欢刨根问底地弄清楚你的本科到底是在什么学校念的,如果不是211,就基本不予考虑了。这样一来,鲤鱼跳龙门的理想就破灭了,在工作难求的形势之下,不禁要发出跳龙门未遂,不慎落入油锅的感慨了。
   其实本科是什么大学未必真的就能决定一个人能力和一生的成就,但那个阶段基础是否打好了确实有关系。在一些堪称“考研专业户”的大学里,学生在老师的组织下专事考研、不重视考研课以外的其它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结果考研笔试成绩很高,但面试成绩偏低,有些入学后只适合从事一些对智力和能力要求不太高的研究工作,缺乏独立的思想和创新能力。这种方式培养的学生,显然即使跳过了龙门,也没有真正完成从鱼到龙的转变。有的用人单位在更多顾忌这点的情况下,自然不欢迎“出身不好”的学生。
后记:
原文于2007年1月发表在我的Sina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033952010006uf.html)上,转载到此。3年多过去了,情况没有好转。最近比较忙乱,不大容易静下心写新的博文,转篇“旧的”过来,其实这篇博文此前只被点击了25次,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肯定是新博文。特此说明。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11635-331742.html

上一篇:科学网博客QQ群初体验
下一篇:“鬼王”归网?
收藏 IP: .*| 热度|

16 武夷山 王进 诸葛淑媛 梁进 卜王辉 金小伟 苗元华 柳东阳 张天翼 申瑞杰 侯成亚 张旭 丛远新 侯振宇 zhangcz07 zengfeng

发表评论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3: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