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康德的新科学:纪念《纯粹理性批判》发表4个花甲之年
热度 3 孙小淳 2021-12-16 19:39
康德的新科学:纪念《纯粹理性批判》发表4个花甲之年 孙小淳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要说大学期间没有读懂却印象最为深刻的书,那就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了。康德的这部巨著发表于1781年,距今正好4个花甲之年。当年因读李泽厚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就在南京大学图书馆借来“Great Books ...
5250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中国古代的科技智慧
热度 15 孙小淳 2021-12-14 18:17
 中国古代的科技智慧 孙小淳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现代文明可以说是科技主导的文明。现代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以发展科技为要务。科技的力量,决定着文明的力量。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无数的科学史著作,描绘着科学从古希腊到阿拉伯世界、到文艺复兴、到科学革命、到近代科学的 ...
11265 次阅读|47 个评论 热度 15
从“李约瑟之问”到“列维-斯特劳斯之谜”: 论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文明转向”
热度 3 孙小淳 2020-12-9 00:47
从“李约瑟之问”到“列维-斯特劳斯之谜”: 论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文明转向” 孙小淳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今年是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90年12月9日-1995年3月24日)诞辰120周年。著名的“李约瑟之问”——“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而只 ...
6344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3
爱因斯坦的傲慢与李约瑟的愤怒
热度 43 孙小淳 2015-4-21 09:18
关于如何理解关于爱因斯坦写给 Switzer 的信的问题,讨论已经很多了。多位网友,各显神通,做了很多考证和解释,不管观点如何,对于弄清爱因斯坦的原意,都是有帮助的。不但如此,这个讨论还引起了大家对西方科学、中国古代科学、科学发明与发现等问题的思考与争论,可以说是火花四射。 回到爱因 ...
31710 次阅读|66 个评论 热度 43
These 与Those; 爱因斯坦,吉利斯皮,李约瑟和鲁桂珍?
热度 11 孙小淳 2015-4-19 10:31
近日一不小心加入了科学网网友们关于如何翻译爱因斯坦致 Switzer 信的讨论,拜读了各家观点,看了网上提供的原件,又翻阅了一些文献,觉得问题还真是不少。 我这里说几点,有的甚至近乎胡思乱想,说错了请大家批评。 第一, 关于 these 和 those 的用法 我发现很多人 ...
9277 次阅读|36 个评论 热度 11
我理解的开普勒(二)
热度 12 孙小淳 2014-6-9 19:34
 行星运动三定律是神奇的,但是它们的发现过程则更为神奇。如果没有天才、狂想的开普勒,如果没有细心、执着的第谷,如果没有他们两人的合作,行星运动的奥秘说不定到现在还没有揭开。 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被后世认为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但其本质上还是属于古代世界的,并没有完全脱离托勒密的天 ...
8030 次阅读|13 个评论 热度 12
襄汾科普记
热度 9 孙小淳 2013-10-15 22:08
襄汾科普记 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境内的陶寺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史前观象台遗址,今年是其考古发现10周年。9月22日至25日,我们在襄汾组织《考古与天文暨陶寺观象台发现10周年学术研讨会》,邀请考古学与天文学专家赴陶寺进行实地观测和学术交流。我这学期为我的研究生开设 ...
8806 次阅读|15 个评论 热度 9
怀念恩师卢央教授
热度 11 孙小淳 2013-9-15 17:59
怀念恩师卢央教授 孙小淳 2013 年 9 月 9 日, 教师节的前夕,卢央老师于 18 时零 5 分因病去世。噩耗传来,我悲痛欲绝,失声痛哭。 卢央老师是我在南京大学天文系读研究生时的导师, 后来调任南京大 ...
21497 次阅读|12 个评论 热度 11
我理解的开普勒 (一)
热度 19 孙小淳 2013-9-4 19:00
天文学史上的天才, 最能激发人们的想象, 最能引起心灵的共鸣, 最能启迪科学的思索,开普勒要数是第一。 他出生在德国西南的小镇。 祖辈在当地小有名望, 但家世日益没落。 他的童年可以用悲惨来形容。 他是一个早产儿, 体弱多病, 眼睛近视和重视(难道这就是他后来研究光学和望远镜 ...
12873 次阅读|22 个评论 热度 19
从德国的科研机构看“科学文化”
热度 33 孙小淳 2013-9-2 09:13
2012 年 6 月,我参加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组织的赴德科研管理高级培训班, 参观了德国很多地方和部门的科研机构, 历时三个星期。 一路上所见所闻, 所思所想, 还有与培训班同学们的交流, 增长了见识, 收获很大。 我主要关心的问题是“科学文化”的问题。 科学是一个共同体, 科学 ...
13225 次阅读|72 个评论 热度 33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1: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