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生活生命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ntec007 友诤友直友谅

博文

关于研究生课程的几点思考 精选

已有 11810 次阅读 2011-7-4 17:03 |个人分类:有教无类|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今天写关于研究生课程的一些想法,兼回复一位学生的来信。本人初出茅庐,不敢冒充专家,我写这篇博文,只算是对前一段工作的一个总结。有些想法没有调查论证,只是作为一种观点提出来。这些观点或者不一定对,或者对但目前已经在实施,但我并不知情。这些都请网上各位老师、学生批评指正。

摘要

我建议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或研究生院应该进一步增大学生退选、改选的弹性,提高管理上的可操作性,同时研究生院应该提高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降低学生跨系选课的难度,为跨学科研究提供课程上的有力保障。研究生应尽量选自己感兴趣的课、自己感到有点难度的课,重点在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研究和工作所必备的基本技能。老师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强化目标管理,提倡以学生为主、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课程小结

这次在湖南大学上了一门研究生的课,官方名称是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和应用。起初我设想把这门课朝着工程中的可靠度和风险分析这个方向去讲,后来结合选课学生的实际,仍然以结构可靠度为主。选课学生54人,是我上过的(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学生)最大的研究生课程。具体内容三大块:概率论与统计复习与提高、结构可靠度理论与方法、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考核分三大块:作业、考试、PROJECT。授课方式:开始一周两次、一次四个小时,后来改为一周一次。授课语言:双语,用中文讲英文PPT。教学目标:学生在选完这门课后掌握结构可靠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能够比较顺利地看懂Structural Safety杂志上的大部分文章。


几个主要教训:第一、课程时间跨度太短,单次授课时间太长,上课效果不太好。第二、没有完全写完自己的讲义,但又没有选定一本教材,在双语的环境下,学生学得很吃力。第三、内容安排上,数学部分铺垫太长,以致于学生上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在干什么。第一、二堂课的内容还要做很大的调整,为学生选择PROJECT主题提供明确的背景知识,提高学习曲线初始段的斜率。


关于选课

先谈一点自己作为学生在选课、修课的体会。本人在湖南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读的博士研究生。在国内读硕士时,按照研究生管理要求,入学第一周必须和导师共同商量敲定培养方案,其中包括大体的研究方向,当然最重要的是课程的选择。此后,虽然论文方向与第一周的设想有比较大的差距,但课程选择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并没有为我制订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在选课问题上,基本上都是在每个学期的第一周,和导师花上半个小时一刻钟一起讨论本学期要不要选课、选哪些课。


在这里并不打算对两种培养方法作具体的比较,我只是根据我的个人经验,觉得后一种方式有它的优点。这些优点包括:第一,它可以比较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需要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导师的作用重点在于把关。第二,它可以比较灵活地适应研究过程中选题变化的需要,这一点对于博士生更为重要。


尽管国内在培养方案上也有允许变更之处,但课程的变更通常除了要导师同意之外,还要系、院两级学籍管理部门的红章认可,管理上造成了退选、改选的困难。而在国外,选课、退选、改选通常在一个学期的头三个星期完成,有些学校甚至放宽到课程考试之前,而且退选、改选只需要导师(有时还需要任课老师)同意即可。这种宽松的选课制度,对于研究生根据研究进展安排课程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比如有时囿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繁重的实验必须安排在某个学期,那么他(她)可以在那个学期减少甚至取消所有课程。当然这种制度,对教学管理的信息化要求比较高。


另外一点,目前国内的校际公选课仍然集中在外语、政治以及数学(包括计算机)这几类,其他系际之间的研究生课互选的情况还不普遍。土木工程系的研究生不知道机械系的有限元会讲些什么;电子系做电磁计算的学生需要学有限元,不知道可以到力学系或机械系去选课;土木工程系做工程管理的研究生不选工商管理系的运筹学,等等。这一点间接地说明交叉学科的研究还不是很普遍,尤其是在像土木工程这种传统学科之中。


关于研究生课程

我在国内上课时喜欢给学生讲我高考完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释放感:第一,终于不用上语文课了;第二,终于不用做作业了。第一点,是现在看来比较悲哀的事实;而第二点,是在一个月后就印证了的错误想法——因为马上,高等数学一周三次课,课课都有作业的事实让我每晚必须在十点半才能睡觉,而之前,在备战高考最紧张的几个月,我依然会在九点半以前上床睡觉。


我在研究生课上讲这个老黄历,也是想给我的研究生学生们消除这样的一个错误观点,即上了研究生了,就不要做作业了。实际上,我在国内上研究生时,除了公选课外,专业课布置作业的老师,做完了并批改的还真少见。但是,我在这次上课时,一再强调作业的重要性,并给学生设计并布置了有相当工作量的作业。同时,在课程考试时,也摒弃了传统的两、三个小时的教室考试方式,改为带回家做三天的方式。我这样做,也是结合了我在国内国外学习的体会决定采取的方式。在这一点上,我借用一位素不相识的科学网朋友曹俊先生在前几天刘全慧老师博文《写给即将进入大学的寒门子弟 》中的一段留言来说明我的初衷:


“国外大学上课,包括二流三流的大学,实际上课程是非常重的,因为课程时间是小部分,课下的作业、做小组project,花很多时间。国内很多大学只上课不练手,好比总开会,不做决议,没有action items,没有落到实处,所以混混多。”


简单比较一下国内外的研究生课程:硕士生阶段国内一般选十二课左右,其中包括三至四门外语和政治课,两个学期学完,平均一个学期六门课。博士生阶段,不是太清楚,好像一般是三门课,而且还包括一门外语、一门政治,专业方面的课剩下一两门了。而在加拿大,学术型硕士生通常四门课,博士生三门课,这些是最低要求,基础不好的可以多选。学生一个学期通常不会选超过三门课,能成功通过四门课的学生是非常优秀的学生。这主要是因为课程的任务都比较繁重。


在国内呆的两个月期间,听到两位长辈级老师对我研究生课程的建议,一位外校的,一位本校的,两位都是系领导(注:本文所说系,均为国内的院),并在研究生教学上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外校的那位老师因为在加拿大做过访问,和我在国内见面时就提醒我不能按国外的方式讲,学生会吃不消的。本校的那位是我原来的导师,他更为具体地建议我讲得更为“科普”一点。“科普”,我理解的意思,就是让我着重介绍基本概念,至于理论和方法,则让有兴趣的、做这方面研究的学生自己去学。对于这一点,我没有同意。


我对研究生课程的定位是:通过课程学习,解决研究中所需的特殊方法和手段问题。而要真正掌握这些方法和手段,只能通过仔细设计的作业练习来能达到目的。如果只是介绍概念,学生可以自己找些书来读,也就不需要选这门课了。导师的观点也有道理,因为有些学生今后并不做这个方向,和他们讲那位多理论和方法没什么用。而我的观点是,既然他们今后不在这个方向上进行研究,就没必要浪费时间选我这门课。总结下来,又似乎回到选课制度问题上了。这个一时半会没办法解决,但也总要有人提出来吧。


两位的意见我都没有听进去,我仍然布置了三次作业(本来四次的,后来时间的原因,取消了最后一次,并入课程考试中),一次考试,一个PROJECT。考试两道题三天完成,其中一道为根据数据做统计建模和概率分析的,另一道为结构可靠度方面的一篇学术文章,要求学生用已学的知识看懂那篇文章。所谓看懂,就是能够将文章中的计算结果给重现了;作为更高要求,能将文章中的缺陷(立意、理论、方法等)找出来。


显然,“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三天的课程考试将要结束时,我收到一封学生来信,全文拷贝如下:  

 

    袁老师,在深夜里,回想起关于这门课的点点滴滴,心情五味杂陈,所以决定写封信给您,没有恶意,只是希望能和您沟通沟通。

       可能是我基础薄弱吧,我觉得学的真的很累,上课的课件全是英文,云里雾里上完课,回来得先搞翻译学数学,每次讲的内容很多,开始一周还两次,每次作业都要做好几天。考试也是,虽然说带回来做吧,可是难度和强度很大,三天做完都不敢睡觉了,之后还有project,虽说学完这门课的话也有些收获吧,但是以后肯定不做这个方向的课题的,每每想起这门课,最多的感触就是觉得痛苦和压抑。

  袁老师,希望您能考虑考虑适当给我们减减负,这样做研究,对我们真的有多大意义呢,这是我们的呼声。

 

这个学生的来信,我一直没有正式回复,只是答应我想想再说。这篇博文就算是一个不是正式回复的公开讨论吧。


针对这位学生最后的一段话,补充说一句:如果不能在这样的研究中发现乐趣,或者在这门课程中发现自己不是做研究的材料,尽早退出也不是件坏事。


 

附:本人的一点选课背景

我的专业是结构工程,研究的关键词定为结构抗震和结构可靠度。选课时,选了三门数学系开的课:数理方程、数值方法、矩阵论。专业课选了结构动力学、混凝土结构、结构非线性分析、结构优化设计、结构动力试验(。再加上两门英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共十二门课。这十二门课,满满当当,占据了研究生第一年的时间。现在看来,比较失误的一点是,作为今后想在可靠度领域中探索的人,竟然没有选数理统计。没有选概率论,是因为学校当初没有开设这门公共课。结构抗震没有列为主选,后来只是旁听,原因是我当初在外校为本科生主讲结构动力学和结构抗震(炒更的活),觉得水平应该差不多了。


再看我博士期间选的课。我刚到加拿大的第一天,让我比较奇怪的是,导师并没有为我制订一套系统的培养方案,只是就事论事地拿着那个学期全校的开课单子,问我想选些什么课。后来也一直没有提到培养方案一个事情,基本上都是每个学期初花上半个小时一刻钟一起讨论要不要选课、选哪些课。几年下来,我分别选了土木系的有限元、结构重分析,系统设计系的随机设计,应用数学系的随机过程,统计系的事件数据分析五门课,同时旁听了统计系的概率论III、生存数据分析,机械系的断裂疲劳、腐蚀等四门课。这些课,有些是导师推荐选的,更多的是我自己在第一周做Windows Shopping后决定下来的。所谓Windows Shopping,就是在第一周去旁听,看看那门课主要讲些什么内容、难易程度、考核要求、老师的讲课风格等,然后决定选还是不选。在选课时,我受到系里一位老教授的影响,他说,选课就要选些难的课,容易的不如自学。比如,统计系的生存数据分析,本来是要选的,后来觉得老师讲得太容易了,改为旁听,主要是想在可靠度领域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训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03568-462227.html

上一篇:三岁的女儿
下一篇:一门还没开始的本科课程的开始
收藏 IP: 174.89.43.*| 热度|

16 杨开 唐常杰 吕喆 唐明 梁建华 吴锦宇 刘全慧 刘安金 陈苏华 刘用生 曹聪 徐长庆 杨文祥 张启峰 hahabaicai xiaobaobao888

发表评论 评论 (3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8: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