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花费了那么多时间,走那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成为自己。”
“走遍万水千山,得到最初的自己。愿世间温柔的灵魂,都能相遇。”
“人的生平,所占的时间宽窄是有定数的。耳聪目明、手脚伶俐的时光,不过几十载而已。时间如同鲜血,每一滴都咸且弥足珍贵。”
“旅行是既不案例也不舒适的,但它能带给我们流光溢彩、繁花似锦的世界。当我走过的路渐渐漫远,当我双眸注视过的东西渐渐繁多,当我闻过的气味渐渐五花八门,我就不由自主地变得宽容起来,接纳世界的不同与丰富。
“旅行就是听故事,听不同的故事,听没有听到过的故事,听别人的故事。”
错过了毕淑敏的多本著作,都是因为当时没有读,过后也想不起来专门找来读。
当同事向我推荐她的新书《非洲三万里》时,立刻就有一种感觉: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不想再错过,第二天就去书店买回来。
现在读书,不同于求学时代,基本上遵循着自己的兴趣来,不贪多,不追风。除了读自己喜欢的新书,更多的是复习书架上以前读过或买过的书。
花了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每拿到一本新书,总喜欢快速地读第一遍,现在读书的时间实在是太少而且零碎,从时间的长度来讲谈不上快速,但从囫囵吞枣的程度讲还是比较准确的,基本上都是在贪享书中未曾见过的新奇和直抵心底的赞赏、默契和会意。又花了两个周的时间,重读了一遍,细细品味第一遍读书时留有痕迹的篇章和段落。接下来,应该还会不时的读,不时的翻阅。
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读后感的话,那就是:喜欢。无论是思想的表达、情节的铺垫、知识的链接、细节的考证,还是叙事的方式、语言的风格,总是能让人饶有情趣的读下去,常常有“原来如此”的认同,也常常为其语言文字的幽默和夸张而会心一笑。整部书就是对非洲的一个扫盲,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认识了一个灰色、沉重、悠长、弘大的非洲。
开篇“我为什么要到非洲去?”,就让我对于这个年逾花甲的、足够勇敢的著名女作家的这趟“史诗般的旅行”充满期待。非洲的全名是什么?在此之前,我竟然真的不知道,也从未想过,似乎这是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而对于非洲的印象,我闭起眼睛先想了一下,再看她的文字,竟然是那么的吻合。在我的印象中,肯尼亚、乌干达、刚果等国家是何等的炎热,最先想到的是将一个鸡蛋磕在地上都会被蒸熟的场景,无论如何也无法与我们伟大祖国四季如春的云南相提并论。而在这篇序言里我就已经初步领略到此书语言的魅力。在说明为什么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面积,她用了“随着沧桑感的增加,才明白这个指标的重要性。找男朋友一定要问问身高。”难道不是这样吗,是不是很有趣。描写自己对“非洲之傲”的迫不及等,“就好象那火车喷出的白烟已经弥漫在眼前。”描写查看“非洲之傲”中文网页时,“一边屏住呼吸,生怕自己喘气大了,吹走了好不容易得来的消息。”这些有趣的文字,让这部作品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读性。我不禁想到,这些拟人、比喻、夸张、借代等描写方法,不是在小学时代都学过吗?那时常常用到自己的作文里去。为什么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鲜活的文字却常常失去了生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