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出東方-MZLSHU(上海大學)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zlshu007 寧静致遠

博文

达尔文与他的孩子们-达尔文谜团(2) 精选

已有 8991 次阅读 2016-4-22 07:54 |个人分类:课堂内外|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在我上学的时候或者在我的学生中(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况),有这样说:

达尔文和表妹结婚。达尔文是生物进化的大成者,却也是受害者。

孩子几乎都有问题,要么就成年后生不出后代。

网上也有很多各种版本,在很多的遗传学试卷都出现过这样的分析题目。

上了课程-科学史,看了很多材料,包括网上达尔文纪念馆等等。

我觉得这个很不靠谱,也不太认真。

原因:

1. 如果达尔文的孩子真的是那样,很多反对他的人不是找到了很好的攻击点?

2. 西方很少有这种说法,为什么只在国内流传?

其实这是个以讹传讹的结果。

达尔文的婚姻

达尔文确实是和表姐(sister,姐还是妹?事实是大达尔文一岁)艾玛结婚。

达尔文也是经过周详考虑的:女孩子基本不影响他对一些爱好,比如收集生物样品,之类的博物学研究。

他比较了解的等等,最后觉得艾玛不错。

那么有人说,难道他不知道近亲结婚不好吗?

这个至少那个时候达尔文还没有系统的考虑这个问题,另外欧洲大陆王室之间的情缘关系很近,这个势必与当时的风俗也有关系。参考欧洲王室血友病(受伤,血液不能凝固)的流传。

达尔文的孩子们

达尔文有是个子女,其中3个夭亡。

这个就是达尔文近亲结婚受害者的来历吧,那么请问另外的孩子们为什么没有说呢?

还有个关键的问题,生了孩子是不是都能健康的活下去?

我想就是在今天也不可能,何况达尔文所处的时代。

所以,离开了时代背景,孤立的看问题,往往结论耸人听闻,却能过不大家接受,因为符合大多数人的常识推理。

达尔文的女儿安妮

安妮是达尔文的第一个孩子,自然特别疼爱。

安妮不幸去世,达尔文夫妻非常悲痛。

安妮的死因是什么?

只能从达尔文的笔记中去找答案。

根据达尔文的记录,现在的医学一般认为是肺结核。

那个时代的肺结核,几乎就是无药可救。

我们上学的时候,鲁迅先生写过一个小说:药。

里面应该就是肺结核-中国人说的是痨病。

那么现在大家都知道肺结核不可怕。

这个归功于,我每年都上的课程微生物学里提高的科学家:科赫()

在安妮死后20多年,德国科学家科赫发现了结核杆菌,肺结核的病原菌。

1944年,科学家瓦克斯曼从链霉菌中析离得到链霉素(因这一发现获得诺贝尔奖。),

结核病才有了针对性治疗药物。在Rutgers 大学(美国,新泽西)有个研究所,

以他名字来命名, https://www.waksman.rutgers.edu/,正是为了铭记他的贡献。

因此,我们现在将安妮的死因归结于达尔文的近亲结婚,至少是不科学的。

达尔文的其余孩子们

小儿子查尔斯死于猩红热,这个是儿童常见传染病。在当时也是死亡率比较高的。

二女儿只活了几个星期,记载不多。

其他孩子们:

长子:银行家。结婚,无后代。

次子:数学家、剑桥大学教授

三子:植物学教授、皇家学会会员

四儿子:皇家地理学会会长、皇家学会会员。

五子:皇家学会会员。

女儿(Herietta): 结婚,无后代

女儿( Elizabeth) : 没有结婚

另外至于结婚无后代,这个不好分析。没有结婚,更无法分析。

其实达尔文的家族后代很辉煌,参见维基百科:

达尔文家族: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rwin%E2%80%93Wedgwood_family。

为什么禁止近亲结婚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了。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是从父母那里各得到一份遗传信息。

那么如果父亲和母亲带有遗传性疾病(隐性的),那么遗传给后代的概率就大很多。

而近亲尤其是情缘关系越近的,这种遗传疾病的可能性越高。

那么为了防止这一点,最后的办法就是近亲不要结婚。

那个时代的人不能明白这一点,我国古代也有亲上加亲的说法:、

举个反面例子,如果古代那种表亲结婚生的孩子都是有问题的话,

以我们这个民族的适应能力,应该会想到这一点。

不会有那么多文学作品来歌颂姑表亲伟大的爱情

所以后来也有同姓不能结婚,五服只能的不能谈婚论家等等。

时代在进步,我们不能那我们现代的观点来解释或歪曲相关的情况。

同时应该尊重科学,用科学的观点看待生活,指导我们自己的生活。

父母是爱每一个孩子的,达尔文尤甚。

达尔文的疾病-迷(1)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757522&do=blog&id=971587


PS: 本文所写几本是所看材料,有点科普的意思。因此参考资料不能一一列举或无法记起。

主要目的是做个笔记,给我的学生或下一代看看

主要用于通识教育,希望引起高中生、大学生的一点思考。

涉及不准确的地方,在上课的时候,我会告诉同学仅供参考。

有兴趣的老师朋友就当闲暇看娱乐一样。

本人非考据派,也没有时间去论证。

非常感谢每一位提出意见或指出错误的老师、朋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757522-971826.html

上一篇:阅读中成长
下一篇:昔日不再来
收藏 IP: 180.168.188.*| 热度|

14 王桂颖 黄永义 刘钢 刘光银 钟炳 杨金波 白龙亮 王春艳 徐世文 史晓雷 biofans dulizhi95 aliala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3: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