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些教育方面的专家将奥数比成洪水猛兽,把送孩子读奥数的家长刻画成痴迷于孩子升学的功利分子,违背客观教育规律。即便奥数与升学脱钩,奥数依然会很热门。奥数有其存在的理由:它是各种家长都可以负担得起的课外培训,而且长远来看也是比较有用的兴趣爱好。禁绝奥数会导致各种不规范的地下辅导班,长远看来会堵住穷人的上升通道,最后变成价格高昂的培优班,让普通人失去因材施教的机会。
普通家长有时候也很委屈,被教育专家批评是病态的,因为他们疯狂地追求早教与课外培训。缺乏教育学专业素养的家长,尽管无法用专业的词汇点评一道菜肴,但这并不表示这道菜就不好吃。我来代表一些“病态”的家长,说说为什么对奥数趋之若鹜。
奥数价格真是便宜得很,而且家长还能知道孩子有没有学好,物美价廉的典范。相比动辄数千元的英语培训套餐,或者数百元一节的小提琴、钢琴培训课,奥数的价格一学期也才数百元。学奥数的配置也很简单,一支笔、一本草稿本、几本教材就好;不用让孩子与人攀比数千元的小提琴,或者普通家长买不起的数万元的钢琴。这是最公平的兴趣爱好,父母不需要多少金钱投入,基本没有经济上的攀比,主要看孩子努力与天分。奥数培训班的老师批改试卷,有回馈的分数,家长自己不会做奥数,但是把答案代入到题目之中,还是可以检验孩子是否做对了。如果学习英语或者钢琴,普通家长听不懂孩子发展成什么程度了,学到后面如果孩子逆反来一句:“你又听不懂,凭什么让我学”,那就在孩子面前失去做家长的尊严,可能伤及未来的亲子关系。
数学是未来孩子学习工作以后最有用的学科,小时候打好基础总不是坏事。现在社会上工作的趋势大致就是理工科的工资比较高,而理工科大学学习的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数学。物理系的量子力学,计算机系的图论、离散数学,化工系的传热传质学,都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家长们听说,美国现在高薪水的都是数学基础很好的学生:邻居的儿子在华尔街找到一份量化金融分析师的工作;朋友的女儿在硅谷找了一份数据科学家的工作。他们觉得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这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作也让人心动不已。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华罗庚教授关于数学的想法,或许可以用来支持培养数学的兴趣爱好。一个常用反对奥数的论断是“美国对于奥数真正感兴趣很投入,这样的人不会超过5%(杨东平博客[1])。这5%适合奥数的论断被反复提及用来反对奥数,但是原始研究报告却从没有人提及,或许哪个专家找了一个正态分布,说奥数优秀学生比例是5%,让人无力反驳。但是依此逻辑类推,只有5%的人对足球真正感兴趣,难道普通孩子不可以培养足球的爱好了?只有5%的人真正对文言文感兴趣,而普通人工作以后一辈子都用不上文言文,难道初中高中就不学文言文了?这种想法才是真正的功利主义。SSIC调查显示84%的学生不喜欢奥数(杨东平博客[2])。如果同样调查一下学生,或许70%都对电脑游戏感兴趣,那就让孩子课余打电脑游戏好了。教育专家喜欢挑选对自己论述有利的证据,而不考虑家长与学生的根本利益。家长都知道不让孩子努力尝试一下,怎么知道自己不是那合适的5%。
家长不会因为一些令人震惊的标题而放弃数学的森林,“XX大学教授也不会做小学奥数题”,听着好像奥数就是数学杂技一样,没有用处。有些数学或者计算机的算法确实针对特定问题,就好像艺术一样,很精妙,不能复制到别的地方,缺少一些普遍性。但是任何学科,都存在一些精心设计的偏题怪题。初中地理背诵的鲁尔工业区,拉布拉多洋流,还有唐诗宋词元曲,现在看来似乎也没什么用。人生那么长,谁没遇见过一些奇葩,遇上这些难题偏题的时候就一笑而过好了,不用刻意去追求普适性的定理与问题。哲学是具有普适性的学科,但是小学生初中生往往是没有兴趣或者能力明白这么抽象的学科,反而数学中的一些实例更能听懂一些。
有些专家学者希望孩子能有个好的童年,不希望因为同学学习奥数的压力,而逼迫自己去学习不喜欢的奥数。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是只基于这种理念禁止奥数的培养并不是因材施教的,而是平均主义。成年以后身高很矮的我,也曾希望把长腿叔叔的腿锯掉了,一起公平竞争,但是这也仅是我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慢慢接受现实了。在社会教育资源依然稀缺,需要通过竞争进行分配的情况下,学生通过自己努力,不依赖家庭经济条件,去取的一份好工作的权利不应该被堵住。家庭贫困的孩子,想要取得自己一份成功,所能投入的也只是勤奋和努力,请专家不要因为自己的平均主义理念而封堵穷孩子的成功之路。
引用文献:
[1] 警惕“全民奥数”死灰复燃,《中国青年报》,2015年8月5日,杨东平新浪博客转载,2016年4月20日访问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2vkqs.html
[2] 关注成都市铁腕治理“奥数热,2009年7月10日,杨东平新浪博客,2016年4月20日访问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0dz5y.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1: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