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xihb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xuxihb

博文

破解技术成果转化的“达尔文死海”问题 精选

已有 8141 次阅读 2016-3-7 13:36 |个人分类:科技创新|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地方政府, 技术成果转化, 技术开发型企业, 中间技术市场

   去年两会期间,我建议对长江水系实施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战略,提案涉及三个部门。8月,主办部门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个部门一直没有答复,所以无法给我书面回复。我想,这也正常。长江经济带开发号角已经吹响,几个关心生态环境的人再鼓噪也没用。转眼到了今年1月份,习近平同志在重庆发表讲话,要求“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一介科研匠内心深受感动!

今年,我提交了一份“破解技术成果转化的达尔文死海问题”的建议,昨天下午被新华网以“达尔文死海啥意思——委员发言有哪些新词”加以介绍(http://news.xinhuanet.com/2016-03/06/c_1118247307.htm),《中国日报》在更早时间也有较长报道(http://cn.chinadaily.com.cn/2016lianghui/2016-03/06/content_23757727.htm)。今日,《中国矿业报》又以长文介绍(http://www.mlr.gov.cn/xwdt/jrxw/201603/t20160307_1398315.htm)。人民网【中央厨房·锐评】有评论(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6cppcc/n1/2016/0307/c402615-28178518.html),可惜没有理解我的意思。以下是我的建议内容,作为在科学网学习交流的一份答卷。

这份建议的思想主要来源于金拓、吴鸣、唐晓琳等几位科学网博主。当然,也有我个人的思考。敬请批评指正。

 

技术成果并不都像农作物品种或者APP软件那样交给用户就能使用,也不都像某些日用品的新设计、新配方,经过较短期的中试和调整就能投入生产。对于零距离或短距离可转化的技术,各级政府出台的激励和优惠政策能较好地促进其转化。但是,涉及能源、环境、健康、先进制造等方面更多的技术成果,从技术发明到应用开发、中试放大、批量生产,达到各类检验标准、满足用户体验,需要长时间反复的研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术内涵在早期已被揭示和公布,之后难以得到研发资金投入,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失去了兴趣;另一方面,尚未形成可赚钱的产品,企业得不到盈利却要承担创新风险,除极少数超大型企业外一般也无力涉足。这个高校院所和生产企业两头不愿沾的中间地带,就被形象地称为技术转化的“达尔文死海”。因为其比早期研发需要更大资金投入却无人买单,所以并非给科技人员股权收益激励或者给创业者廉价孵化空间就能起到作用的。在国家层面,中央财政科技计划通过顶层设计和举国体制可以促成少数关键、核心、共性技术从研发到生产的全链条贯通,但如何破解技术转化中的“达尔文死海”这一全局性问题仍然是当下面临的难题之一。作为一名一线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我有以下建议:

一、要扶植连接高校院所和生产企业的技术开发型企业。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我国的成功个案来看,以试验开发为主的企业可以接续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完成产业化之前的中间开发过程。这类企业的产生、发展与高校院所、生产企业有着天然联系,既有从事技术改造和集成的研发力量,又熟悉市场需求、国家标准和融资渠道,因而在技术和产业之间能起到贯通链接作用。它们的研发活动比生产企业更接近技术前沿,更加专业、活跃,却较少有束缚和包袱。我国有一些归国、离岗或兼职科研人员创办的科技研发和服务企业活跃在生物医药、光电通信等各领域,但总体来看,技术创新链条中的这一环节仍严重发育不足。应该大力扶植这一类企业,作为各行业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定制服务中心,通过市场机制为生产企业服务。财政科技投入应减少对生产企业研发活动的直接支持,鼓励其在提高自身研发能力的同时,向技术开发型企业购买成果和服务。

二、要培育阶段性技术的交易市场。从技术原型到产业化要经历不断优化改造的演变过程。如果阶段性技术长期不能获得资金回报将导致技术开发型企业难以为继。随着这类企业增多,以及部分生产企业研发力量的增强,将逐渐具备形成阶段性技术交易市场的条件。阶段性技术的交易既让早期研发和风险投资获得回报,又给其他企业获得接续研发、分享回报的机会,直至生产企业接手实现产业化。培育阶段性技术交易市场,需要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完善交易平台和辅助条件(如价值评估等),在企业委托、政府投入之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如股市),以使更多人有机会参与高风险高回报的技术转化投资。

三、要强化地方科技投入推动技术进步的实效。在财政科技支出中地方总支出占一半以上。在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主要流向高校院所支持基础科学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的背景下,我认为应协调地方科技投入加大对技术开发型企业的支持。目前,一些地方热衷于造园引凤、攀名校名企高枝,追求形式高大上,项目短平快。要转变科技创新政绩评价方式,更加注重科技投入对技术进步的实际作用,着眼于长远,耐心支持技术转化的中间开发过程。技术开发型企业的兴起将把各级财政、企业和民间资本拧成一股科技创新的合力,形成全面、自发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

 

(该文经修改,在<光明日报>(4月1日第10版)发表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4/01/nw.D110000gmrb_20160401_2-10.htm?div=-1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636782-961004.html

上一篇:“万亿科研经费6成开会出差”谣言的产生过程
下一篇:假如中国工程院设立科学传播学部
收藏 IP: 159.226.163.*| 热度|

35 陈冬生 谢平 黄永义 彭思龙 马志超 王春艳 黄仁勇 谷道楠 王江新 吴鸣 陈智文 智宇 蔡庆华 武夷山 贾玉玺 王国强 陈南晖 雷宁 唐晓琳 金拓 左宋林 彭美勋 张晓良 吴志民 赵美娣 李志俊 李颖业 唐清 林耕 陈楷翰 徐勇刚 droopgo shenlu xlianggg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9: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