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官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bosci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微信号:china_sci

博文

根治痼疾,创造自由的学术环境 精选

已有 16924 次阅读 2015-12-11 14:0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李醒民

多年来,国人从上到下,不同程度地患上了诺贝尔奖焦虑症。正在此症发作之际,在预先没有多少征兆的情况下,中国本土科学家却不期而遇获得了诺贝尔科学奖。这次获奖貌似突然,实际上也有某种必然性。它至少说明,诺贝尔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关键是要锲而不舍、潜心研究,作出史无前例的创造性成果——这样的成果迟早总是会得到学界和世人承认的。

中国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也许可以缓解国人的焦虑症,但是要根治它,尤其是要根治科学(自然科学)研究以及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的痼疾,从根底改善学术(科学虽然包括技术化科学,但其根本属性还是属于学术性的学术科学)环境和研究生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没有自由的学术环境和研究生态,要取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只能是白日做梦、痴心妄想。

窃以为,当前妨害自由的学术环境和研究生态的痼疾主要有三。现在,我们不妨以中国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为契机,一一列举这些痼疾,并简析之,进而设法根治之。

其一是毁人的课题制。多年来,中国的学人处于“课题化”生存状态——有课题,一有百有,而无课题,不仅做不了事,晋不了级,而且连饭碗也保不住;无课题,做出重大研究成果(投入产出比为无限大),考核依然不合格;有课题,做不出像样的研究(投入产出比为零或接近零),依然受到表彰(用课题费的多寡衡量贡献)。在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不少学人绞尽脑汁填写申请表,还未研究便异想天开,把前景和预期成果吹嘘得天花乱坠,以打动当权者的心。在捞得课题后,不是惟日孜孜,埋头钻研。而是一方面苦思冥想,怎么巧立名目,能够把这个钱花光,同时千方百计搜罗单据、虚开发票和买卖发票,设法报账以中饱私囊;另一方面则东拼西凑,甚至剽窃抄袭,以对付验收和应付交差。这种毁人的课题制把学人变为课题的奴隶,使他们往往围着自己也不感兴趣的课题团团转,失去研究的自由;或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自己终生为之坚守和奋斗的“根据地”。这样不仅浪费纳税人的钱财,而且也败坏了一两代学人的学风乃至人格,严重制约科学发展和学术进步,亟须予以改革。多年前,我就提出,除了一些具体的应用性和对策性研究以外,在基础科学研究和其他纯学术研究领域,废止现行的课题制,最好实行“诚信资助制”和“事后收购制”。前者指对那些学术水平高,醉心学术研究,以学术为生命的学人给予定期资助;后者指对已经作出突出研究成果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足够的奖金,支持他们自由研究,无须申请、汇报和验收。

其二是僵化的考核制。现在,在不少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人变成生产队或人民公社的社员,校长、所长、院长、系主任和科研管理部门的职员变成记工员。这些记工员按照你有几个课题,赚了多少钱,在特级、一级、二级杂志发表多少文章,给你记“工分”,年终按照工分“分红”。这种考核制实在太可笑了!这种考核连小学生都能够计算,要那一大帮“高级知识分子”管理,岂不是屈才了?这种考核办法实在是缺乏常识:课题多、进账多难道就水平高、成果大?发表在所谓高级别杂志的论文难道就是高质量的论文?数量多难道就等于质量好?在这种指挥棒的挥舞下,学人出尽洋相:上蹿下跳,送礼行贿,拉扯关系,打通关节,挖空心思捞取课题者有之;把一篇论文拆分为数篇发表者有之;亲戚朋友互搭便车,共同作为署名(属于乱署名或假署名)作者有之;霸占他人成果为己有的有权、有钱、有势的“江洋大盗”和剽窃抄袭的“学术小偷”有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种僵化的考核制搅得学界乌烟瘴气,民不聊生,岂能任其继续危害、蔓延?

其三是浮躁的心态。在以上两种体制的威逼和引诱下,学人的心态日益浮躁,追名逐权之心恶性膨胀,甚至惶惶不可终日。即使在社会稳定和物质充裕的今日,也往往难以安放一张平静的书桌。按理说,好名本是人之常情,否则怎有“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说。而且,正当地追求好名声,也不失为促人向上的一种动机和动力——尽管不是最积极的动机和动力。而且,一个正常的社会和学界也应该尽可能做到使学人实至名归,实名相副——当然,真正的学人大可不必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名声而牢骚满腹,甚或耿耿于怀。现在学人追名,是重名而不重实,是追名不副实之名,声闻过情之名。甚至为了达到某种虚名,其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自我吹嘘,互相追捧,攀龙附凤,狐假虎威,沽名钓誉……真可谓: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只有你们想不到的,没有人家做不到的。至于逐权,实在是社会官本位制在学界的投射:有权名利双收,有权便有一切。于是学人身处学界,心萦高官好爵。至于学术和学问,或被置之脑后,或被当做梯荣致显的敲门砖。一旦得手,便将学术弃之若敝屣。在这种追名逐权之风的污染下,学界沦落为追逐名利的角斗场,学人堕落为追逐名利的角斗士。如此学术环境和研究生态,科学家怎么能搞好科学研究,学术人又如何能出产学术成果?

综上所述,切望尽快治理学界的雾霾,根除学人的痼疾,尽早形成自由的学术环境和研究生态,并呼唤和期盼光风霁月的学人和冰清玉洁的学界横空出世。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5-12-11 第2版 观点)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新浪微博http://weibo.com/kexuebao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腾讯微博http://t.qq.com/kexueshibao-2008?preview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报微信,请在公众号中搜索【中国科学报】,微信号:china_sci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208826-942629.html

上一篇:给地震潜在破坏画张图
下一篇:中科院两项成果入选国际物理学十大突破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41 周健 代恒伟 彭美勋 罗教明 彭真明 黄永义 李子欣 姚伯元 王鸣远 韩玉芬 陈楷翰 相宏伟 李卓亭 林中鹿 袁刚祥 王茂清 罗祥存 刘立 胡文政 钱磊 李东风 叶建军 郑俊 黄仁勇 朱勇 马志超 季丹 高峡 loyalSciencefan crossludo zjzhaokeqin shiyongjin htli enet37 kaien ffwb07 LongLeeLu taoshl dhsw zhxc64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2: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