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铅字背后的惶恐:收到《天文观测完全手册》之后
申明:这篇博文既不是前言或自序,也不是后记或题跋,最有可能是一篇广告(内容简介和目录附于文末)......
今天是“π日”,也是爱因斯坦的诞辰。天气阴,至少现在还是阴......
甲午岁末,我与友人刘睿哲合作编著的科普书《天文观测完全手册》付梓刊行,到春节前夕,网络各电商平台已有销售。至昨日前往市科协科青联,终于领到了人民邮电出版社寄来的样书一本——多少有些意外,原以为会给主编和作者很多样书。转念一想,兴许是好事,屯在我等手上的书少一本,市场书店里的书就会多一本。再查合同,总共只寄送五本。
本书的缘起是2013年底,参加了市科协组织的《科普学》(由四川科普前辈周梦璞先生主编)再版研讨会。会后与科普作家、市科青联秘书长宫健老师交流,一拍即合,遂成此议。这本书原在四川省科普作协和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的一项计划,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推进。机缘巧合,我也就应了这份“差遣”。
天文科普于我,是个既熟悉又疏离的领域。以我的理解,这正是以写作来表达的最好因由,熟悉可以支撑开口的勇气(比如因为无知素不敢谈生命科学的东西,与神学纠缠且有哲学意味的进化论除外),疏离则避免“审美疲劳”而丧失了开口的兴趣(比如对所谓相对论或量子力学的部分内容兴味日减,都是考试惹得祸),又可利用表达的机会梳理旧识,学习新知。
一周之内,我和合作者上交了介绍流星和流星雨观测的样章与拟定的目录,很快得到了出版社的认可。接下来就是不算太艰辛的“跋涉”,反反复复,直到夏秋之际交稿,然后是往复修改增删......
自前年底动笔到最后定稿,不到一年,时间不算长,甚至有些仓促。有些写了,有些没写,写了的也许可以更好,没写的也许还可以增加......直到所有的表达转化成“铅字”(当然是激光排照的产物),我几乎察觉不到自己太多的兴奋,更多的是惶恐......
惶恐之一:说什么,不说什么.....
按我个人肤浅的理解,“教育”、“科学传播”或“科普”本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就其基本意义而言,无非具体(机理解释、操作指南)或抽象知识(理论构建、历史发展、前沿思考)的传播,可以拔高的都是激发兴趣(进一步深造的动因)和精神气质(归根结底是理性精神与人文气质)的塑造,后者正是“教育”的“育”字应有之义。所不同者,组份和比例罢了。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好比系统化的科普,而科普则是碎片化或导游式的教育(好比不那么一本正经的Introduction)。
对以受众为主体的现代知识传播而言,教育因其制度(包括考试)保障了系统,而科普则不然。所以系统的知识传播不能靠科普,只能依靠教育或教学,除非先验地认为读者都是莫大图书馆里的齐奥科夫斯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再天资聪颖的读者也无法仅仅通过熟读《从一到无穷大》、《时间简史》或《果壳中的宇宙》之类的“大家神作”(至少是市场反应上的),掌握宇宙学或理论物理学这样的学科——否则横练功夫、走火入魔,要想真正进入这些系统知识门类,必须经由“普物”、“四大力学”乃至必要的数学之试炼。
一个科普作者应当知悉这一现实操作的局限,知悉局限才可开出自由天地:既然不能且不必系统,干脆以发掘趣味为纲目,学科知识为材料,纵横捭阖又点到即止,其余的留给老师的课堂吧。如果能为学科专业“忽悠”几个懵懂少年,善莫大焉。再不济,能为现实劳碌者供一时“抟扶摇而直上”之门径,也算功德。
正因如此,书名中的“完全”成了我惶恐的理由。“完全”之谓,正是科普不能也不必达到的。但由于计划早定,我只能把精力用于取舍“说什么,不说什么”了。
由于本书的定位是面向天文爱好者的观测指南。相对于其他天文科普书,我们舍弃或简化了更宏大尺度上的宇宙景观(远离爱好者观测实践)和需要一定数理基础的天文学或天体物理学概念,比如:
1.黑洞被略去,宇宙大爆炸、广义相对论宇宙模型等宇宙学相关知识被浓缩到正文间隙的小资料中。
2.赤经赤纬等坐标概念与望远镜、照相机原理尽量简化,星等中光度照度等物理概念作模糊化处理,避免引入数学公式(个别观测用半经验公式除外),尽量代替以实用的数值表。
3.简化传统星图的介绍,略去传统的全天星图(还有一个原因是真正好的星图不开源),代之提供更实用的电子星图(开源天文软件)的获取途径——我们希望这本书是“导游图”,而不是实际观测时的速查手册(纸质书再全面,也无法代替软件带来的便利)。
4.正文回避了“深空天体”这类资深爱好者的目标,而改将之列于附录。
......
虽然相比于常见的天文科普,我们对传统内容做了不少删减和简化,但仍然希望保留深入的门径,故增加了诸如有科普功能的天文场馆、资深的天文网站论坛、天文科普杂志的介绍,以备读者之需。
以前听杨福家院士的一个报告,提到王福山教授(海森堡的学生)的一个观点:"老师讲课不能太清楚"。一直以来,印象颇深,想来科普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也不希望这本书完全是一本观测技术操作手册,那和仪器说明书没多大差别——这总是让人联想起“办公室”里纳瓦希里采夫同志关于“干巴巴”的论断。所以我们把传统内容删减留下的空白交给了更广阔的天文文化(天文现象相关的古典诗词和东西方天文学史)。其中在与出版方的交流过程中,我力主保留了爱丁顿广义相对论日食检验的内容,我的依据是这个在科学意义上并不太严谨的观测对现代文化(不仅仅是物理或科学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这个观测是今天的爱好者在一定条件下力所能及的(具体的数据处理除外)。
当然我们的惶恐在于并不知道这样尝试的结果,一切有待读者的检验......
惶恐之二:覆水难收
同样是写作与表达,出版一本书毕竟和写一篇博客不一样。博客逞的是江湖快意,凭的是主观任性,大节不亏,小处纰漏自由许多善意的读者来批评指正,照单全收,当即改之,则可——所以在我发的博客中,只有极少一两篇自认为是科普,其余都是“痴人说梦”罢了。出书则不然,言说变成了铅字,如同泼出去的水,那些没有足够智慧配重的文字,很快就在人前灰飞烟灭了。
学识浅陋,仓促使然,那些作者已察觉到的、没察觉到的纰漏,已然板上钉钉,不管你发没发现,它就在那里......小到错别字、标点单位、图片序号,大到辞不达意、引喻失义,固然未必真能流毒深远(好比没有被盗版过的书,称不上畅销书),都免不了成了惶恐的理由。
惟愿读者不吝批评指正,也是我等通过写书梳理学习的机会......
惶恐之三:信任与支持
本书的开篇,我引用了NASA高能天体物理实验室Padi Boyd作词谱曲的国际天文年主题曲《巨人肩上》或《站在巨人之肩》(Shoulders of Giants)。2009天文年接触到这首歌,深以为歌词极好阐发了星空对我们启发。原本我希望自己动手译成中文收入书中,在搜寻背景资料时,偶然发现了科学网博主史晓雷老师发表于《科学与文化》(2009年第7期)的译作,读罢深感自己词穷。于是动了“拿来主义”的念头,在素昧平生的史老师博客下留言,希望能准许全文引用。即刻就收到史老师的回复,收获了支持与祝福。
向出版社交稿后,编辑来函安排封底推荐语事宜。我原以为出版物封底或腰封的推荐与匿名评审类似都是由出版社安排的,不想需我自己联系。仓促之间,我便自然想到了咱们科学网——在我的理解中,这里可以是 bloomsbury group,也可以是Vienna Circle,到处都是智力资源。
考虑到书的科普性,也为了避免过于唐突冒昧,我试着向对科普感兴趣且加了好友关系并有过多次互动的博主发短消息。我等并非学术中人,但亦知高校院所的老师工作繁忙。我原设想能有一两位老师拨冗,已是天大的荣幸——科学网之神奇很快就汇集了各方善意,令我一时受宠若惊:
姬扬老师与尤明庆老师发来了鼓励与建议。武夷山老师、邢志忠老师和王春艳老师在阅读了排版初稿后惠赐了推荐语。邢老人家和CY老师不以为忤,竟宽容了我的造次(事见邢老人家博文《人生其实只为了一种情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779-851141.html 。与CY老师的交流,留待她自己博文详述,敬请诸君静候)。
宽容的李泳老师在我“厚脸皮的无礼催促下”,不仅帮我们审阅了书稿,提出不少修改建议和意见,甚至专门为这本书写了篇推介文章《望星空》。我现在还记得收到李泳老师时的惊喜,如果本书还有重印再版的可能(当然是我一厢情愿的美好愿望),希望这就是本书的序言。
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收到了李小文老师回复应允,没多久便收到了小文老师的推荐语。其实在给小文老师发短消息前,我做了很久的思想斗争,固然之前在文史方面和小文老师有几次交流(有关于墨子、《雍正实录》、都江堰、诸侯割据、小学古诗、自流井......),但我“庸俗”的认为那根本算不上足以留下印象的交道,最终“更庸俗的动机”取得了胜利,我甚至为自己编了一套自我安慰的说辞:天文者,仰观宇宙之大。遥感者,俯察品类之盛。
在书进入排版印刷阶段之后,我私下盘算着什么时候带着书去拜访不时回成都的小文老师。然而这一次美好的愿望终止于甲午的隆冬......缓过来后,我为扉页拟了一句话,无奈书已下厂,若有重印再版可能,希望能添上。
关山难越,网络比邻。各位老师的信任与支持,未及当面道声谢谢,不胜惶恐,不胜惶恐......
末了,既然是广告,还请诸君多多支持,尤其批评指正,万望有以教我。
拜谢
京东:http://item.jd.com/11644140.html
当当、亚马逊、天猫等亦有售
内容简介:
《天文观测完全手册》针对天文爱好者,以天文观测为主线,兼顾天文摄影,从我们最熟悉的太阳系讲起,详细介绍了天文观测相关的各种装备、知识、观测技巧和实际操作,既包括天文观测的历史,也包括流星雨、日食、月食、太阳黑子等现象的天文观测实践指南,还介绍了各类观星器材在实际拍摄时的注意事项和拍摄技巧,能满足天文爱好者从入门到精通的各种观测需求。
目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5: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